原標題:對“偽科普”式虛假廣告要嚴打 在不少中老年人微信朋友圈,往往能看到轉發的大量所謂“科學研究表明”文章。開頭都“科普范兒”,充斥高深晦澀的專業名詞、“重量級”專家解讀、“權威”數據援引。然而不久就畫風突變,大肆推銷某種藥品或者醫療器械。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偽科普”式虛假醫療廣告,大多集中於兩性疾病、健康養生等領域,被一些民營醫療機構或商家利用,包裝宣傳其產品或服務。(7月19日《北京日報》) 打著“科普網文”的名義吸引中老年人,實則卻是“偽科普”式虛假醫療廣告,商家將真面目隱藏在背后,真是套路滿滿,令人防不勝防。由於類似“偽科普”網文都是用各種似真似假的概念、科技名詞、數據等摻雜糅合而成,對於缺乏科學常識的人來講,很難輕易辨識出來,而且“偽科普”網文都打著出自所謂“權威機構”的名義,很容易唬住不明真相的群眾,一不小心就會被其忽悠住了。 這類文章經常杜撰“高大上”的新奇“科學”概念,以科技術語和國際榮譽吸引眼球,並冠以“最新科學研究成果”“權威專家”,其數據來源主要是國外醫學網站,充斥著危言聳聽、真假參半、嘩眾取寵的言辭。據了解,“科普網文”多半出自醫藥公司本身的營銷團隊、廣告公司的專業策劃或是自媒體寫手,主要採取大數據造假、修改國外研究文獻、套用似是而非的醫學理論等手法,將虛假醫療廣告包裝成“科普網文”,達到忽悠受眾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這類“偽科普”虛假醫療廣告隱秘性較強,乃是以“科普網文”示人,不容易察覺出來,方便逃避打擊。因此,需要對“偽科普”式虛假醫療廣告定性,明確其屬於違法違規信息,並要求平台負起內容審核責任,利用技術手段對此類“偽科普”網文加以識別、刪除、辟謠、封號等,提示用戶小心防范,不要輕易相信。 由於“偽科普”假冒權威專家向中老年人灌輸錯誤的醫療信息,兜售各種不靠譜的醫療器械、藥品、保健品、治療方法等,容易誤導患者,接受錯誤知識,令其延誤治療、影響病情,甚至會危及生命。據專家介紹,虛假醫療廣告推銷的產品,很多對患者的肝臟、腎臟、心血管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可見,此類挂羊頭賣狗肉的“偽科普”式虛假醫療廣告,不僅涉嫌偽造、傳播虛假網絡信息,誘導受眾上當受騙,而且令患者延誤治療機會,乃是在謀財害命,其罪不小。監管部門不能以普通的網絡虛假信息視之,應施以最嚴厲的懲罰,追根溯源,深挖背后的廣告主、經營者和發布者,追究其行政責任乃至刑事責任。 (責編:孟二波、張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