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讲究,特别是对身体健康和长寿的关注度,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于是保健品和各类养生常识应运而生,前者琳琅满目,充斥市场;后者各说各话,广泛占领媒体,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 养生常识,事关人的健康和生命,不论电视、纸媒或网络,都理应慎重行事,不可听风就是雨,亦不可未经验证或经有关权威人士认同,就草率地作为“常识”向读者(或观众)推荐。前不久我在一份文摘类报上读到两则有关牙齿保健的文章,二版题为《误传多年的“生活常识”》之五说:“饭后立即刷牙,会使食物中的酸侵蚀牙齿表面珐琅质。每天刷牙次数过多会使牙齿表面受到磨损。一般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即可。”可笑的是,同一天同一份报的四版题为《老不掉牙的秘诀》则说:“我的小窍门是:每当吃了特别油腻或特别甜、咸的食物后,除了漱口外,约20分钟后要刷一次牙(因刚吃过饭,牙齿有自护作用,让牙齿略事休息再刷)。平时不喝碳酸饮料,如喝过碳酸饮料后,也要立即漱口,20分钟后刷牙。”当今饮食档次日渐提高,油腻和甜食、咸食及各种饮料几乎餐餐不离,那么到底饭后刷牙好,还是不刷牙好?一天到底刷几次牙好?莫知所措。 许多保健常识并不是针对所有人群,有些常识只适用中青年,不一定适合老年人,反之亦如此。有些保健常识只适合身体健康的人,用在某些慢性病患者身上,就可能适得其反。如有的专家强调散步对健康的意义,并要求散步者要快走,走出一身热汗才效果显著,却没有对年龄、健康人群与非健康人群加以区别。冠心病患者和上了年纪的人,一般只适合慢走,像真正的“散步”那样优哉游哉,以不感觉累或无不适为度,走出汗往往是表现走过火了,对冠心病患者和体弱老人的健康不利且有害。 还有一些养生节目和健康常识好介绍各种绝症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如癌症在潜伏期中人体都有哪些征兆。他们相当肯定地告诉读者和观众,如患了某种癌症,身体的某些部位某些器官就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不适,会有哪些反常表现。实际上身体某部位相类似的反应有多种原因,不同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地域的人,同样征兆,其原因可能千差万别。另外这类“常识”介绍多了,尤其各说各话,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甚至疑神疑鬼。 某电视台曾经邀请一“专家”做养生讲座,题目是《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大讲吃绿豆的好处,甚至可治百病。电视讲座给这位“专家”做了最具欺骗性的广告,各地患者蜂拥而来,其挂号费高达两三千元。后来经有关部门调查,该“专家”只是做过几天厂医,根本没有行医资格,骗了许多患者。事不过几年,不久前一家“广播电视报”又刊文《把糖尿病吃回去》,该文介绍“饮食‘三宝’平复糖尿病”:“第一宝:饭前豆豉。第二宝:饭后番石榴汁。第三宝:零食巴旦木”;还介绍“饮食‘三招’降血糖”:“一口饭嚼三十下;先吃蔬菜;饭后洗澡散步”。这些“宝”和“招”可能对控制血糖有一定效果,但是肯定不会“把糖尿病吃回去”。如果糖尿病患者信以为真,只用“三宝”“三招”,而停止了服药或治疗,将后悔莫及。 以讹传讹的事在媒体上时有发生,如一个打通血管的“秘方”曾一度在微信圈里广为流传,说“柠檬汁加姜汁加蒜头汁加苹果酸”,有打通血管的奇效。经心血管医疗权威人士证实:“靠此方打通血管是无效的……长期大量服用,还容易引发胃病。” 勿把养生变“八卦”。媒体在介绍各种养生和医疗常识时,理当慎之又慎,要有分析,有区别,不要说绝对的话,不要只顾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词,更不要忽悠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