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所列的知识点在近3年内的化学高考命题中,呈现率达90%以上。希望同学们在暑假学习中能一一对照,巩固相应的基础知识。如果某些点的认识不够,建议重温教材和教学资料,确保该内容的高得分率!(马上点标题下蓝字"高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1.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和应用 (1)借用熟悉的H2 还原CuO来认识5对相应概念 (2)氧化性、还原性的相互比较 (3)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4)同种元素变价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归中反应) (5)一些特殊价态的微粒如H、Cu、Cl、Fe、S2O32–的氧化还原反应 (6)电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1)主族元素的阴离子、阳离子、核外电子排布 (2)同周期、同主族原子的半径大小比较 (3)电子式的正确书写、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化学键、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4)能画出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的草表,理解“位—构—性”。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推论 (1)利用克拉伯龙方程推导“阿氏4推论”,(P、V、T)条件下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数、体积比、密度比”。 (2)利用克拉伯龙方程计算不同温度或压强下的体积。 (3)熟悉NA常考查的微粒数目中固体、得失电子、中子数等内容。 4、化学能量 (1)今年该内容被独立地罗列于考试说明中,请多加注意。 (2)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表达(状态、计量数、能量关系)。 (3)化学变化中的能量交换关系。 5.离子的鉴别、离子共存 (1)离子因结合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的弱电解质面不能大量共存 (2)因相互发生氧化还原而不能大量共存 (3)因双水解、生成络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 (4)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强酸、强碱大量共存 (5)题设中的其它条件:“酸碱性、颜色”等 6.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比较及计算 (1)善用微粒的守恒判断(电荷守衡、物料守衡、质子守衡) (2)电荷守恒中的多价态离子处理 7.pH值的计算 (1)遵循定义(公式)规范自己的计算过程 (2)理清题设所问的是“离子”还是“溶液”的浓度 (3)酸过量或碱过量时pH的计算(酸时以H+浓度计算,碱时以OH–计算再换算) 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1)能计算反应速率、理解各物质计量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2)理顺“反应速率”的“改变”与“平衡移动”的“辩证关系” (3)遵循反应方程式规范自己的“化学平衡”相关计算过程 (4)利用“等效平衡”观点来解题 9.电化学 (1)能正确表明“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及变形装置的电极位置 (2)能写出各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3)了解常见离子的电化学放电顺序。 (4)能准确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原则计算电化学中的定量关系 10.盐类的水解 (1)盐类能发生水解的原因。 (2)不同类型之盐类发生水解的后果(酸碱性、浓度大小等)。 (3)盐类水解的应用或防止(胶体、水净化、溶液制备)。 (4)对能发生水解的盐类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的后果。 (5)能发生完全双水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11.C、N、O、S、Cl、P、Na、Mg、A1、Fe等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 (1)容易在无机推断题中出现,注意上述元素的特征反应 (2)注意N中的硝酸与物质的反应,其体现的酸性、氧化性“两作为”是考查的的重点 (3)有关Al的化合物中则熟悉其两性反应(定性、定量关系)。 (4)有关Fe的化合物则理解Fe2+和Fe3+之间的转化、Fe3+的强氧化性。 (5)物质间三角转化关系。 12.有机物的聚合及单体的推断 (1)根据高分子的链节特点准确判断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 (2)熟悉含C=C双键物质的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 (3)熟悉含(—COOH、—OH)、(—COOH、—NH2)之间的缩聚反应 13.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1)请按官能团的位置异构、类别异构和条件限制异构顺序一个不漏的找齐 (2)本内容最应该做的是作答后,能主动进行一定的检验 14.有机物的燃烧 (1)能写出有机物燃烧的通式 (2)燃烧最可能获得的是C和H关系 15.完成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机代表物的相互衍变,往往要求完成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2)注意方程式中要求表示物质的结构简式、表明反应条件、配平方程式 16.有机物化学推断的解答(“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 (1)一般出现以醇为中心,酯为结尾的推断关系,所以复习时就熟悉有关“醇”和“酯”的性质反应(包括一些含其他官能团的醇类和酯)。 (2)反应条件体现了有机化学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有机化学的一般条件,从中归纳相应信息,可作为一推断有机反应的有利证据。 (3)从物质发生反应前后的官能差别,推导相关物质的结构。 17.化学实验装置与基本操作 (1)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2)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 (3)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 18.化学计算 (1)近年来,混合物的计算所占的比例很大(90%),务必熟悉有关混合物计算的一般方式(含讨论的切入点),注意单位与计算的规范。 (2)回顾近几次的综合考试,感受“守恒法“在计算题中的暗示和具体计算时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