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纯真告别》原著小说改编的1967年电影《娃娃谷》剧照(以下插图除书影均为剧照) 据2000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载,20世纪世界各国销量超过3000万册的小说共有三部,其作者都是美国女作家。这三部小说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哈泼·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和杰奎琳·苏珊的《纯真告别》(原译名《迷魂谷》)。 《纯真告别》出版于1966年,出版后头6个月就销售600多万册,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1967年该书被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搬上银幕。同年,美国著名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又把它改编成爵士音乐剧。小说、电影、音乐剧都大获成功。据悉,目前好莱坞正在重拍经典影片《纯真告别》。 作者是女人,主角是女人,虽然不能因此说这是一本写给女人看的书,但此书能深深打动的,多半还是女性这一独特群体。《纯真告别》讲述了三个年轻姑娘在百老汇和好莱坞的奋斗经历。三位主人公各怀理想攀登人生的巅峰,最后却都走上了同样的不归之路,只能借助药物获得片刻的安宁。作者杰奎琳·苏珊自己曾是电影演员、模特儿,在演艺圈打拼多年都未大红大紫,美人迟暮、病入膏肓之年转攻写作,反倒一举成名。 《纯真告别》 (美)杰奎琳·苏珊 著 马爱农 蒯乐昊 译 读创·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严厉的评论家批评她根本不会写作,只不过是在打字。而她的“打字”方式也别具一格。当时杰奎琳已是40多岁的癌症病人,每天坐在桃红色的电动打字机前工作七到八个小时。她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只懂得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写作,每本书稿她都要打上五遍:第一遍,不管风格、文体地乱写,打在廉价的白纸上,这种纸她扔得满地都是;第二稿打在黄纸上,这一遍主要设计人物;第三稿是粉红色纸张,专攻故事情节;第四遍用蓝色纸,这一稿要不停地删、删、删…… 她的写作生涯取得成就,就在于她到很老了才开始动笔。 杰奎琳·苏珊一生富裕,荣宠一身,充满传奇色彩。1918年8月,她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是家中独女。父亲是肖像油画家,风流成性,倒无意中历练了杰奎琳的叙事和戏剧天分。他常借口带小杰姬(杰奎琳昵称)出去看戏而溜出去。到剧院门口,他就让杰姬独自进去,自己则溜去与情妇幽会。厮混完事,他再接女儿回家,一路上他会让杰姬复述戏剧情节,好在进家门的时候高谈阔论! 杰姬在中学时代参加智商测试,得了全班最高分——140分。但这个最聪明的姑娘也是全班最懒惰的学生。身为教师的母亲多次对她说,她天生是当作家的材料,她毫不动心地回嘴:“当明星才带劲儿,写作太苦了!所以我要当女演员。” 高中时期,杰姬已经开始纵情于舞会,母亲指望她成为女教师,但高中一毕业,18岁的她就只身到了纽约,闯荡演艺圈。她的自信并未给她带来成功。在最初的日子里,无人赏识她的才华,她只能在一些商业广告和演出中扮演一些小角色。到纽约一年多,她才得到第一个体面点儿的角色,薪水每星期25美元。 年轻时代的杰奎琳明艳动人,十几岁就在选美中博得“费城最美小姐”的称号。几乎在能够找到的所有照片上,她都画着厚厚的眼影,浓密的深褐色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她似乎格外钟情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的扮相,总把眼角描画得高高挑起。 在代理人——丈夫欧文·曼斯菲尔德的帮助下,杰奎琳逐渐在演艺界争得一席之地。她育有一子,他患有先天自闭症,四岁起被送往专门机构治疗,从此再没有出来。情绪低落的杰姬染上了药瘾,跟《纯真告别》里的主人公一样,每个失眠之夜,她都求助于药丸,把它们叫作“小娃娃”。 1962年,在一次乳房活组织检查中,杰姬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她很快就接受了乳房切除手术,但是,除了她的丈夫,没人知道这一秘密。杰姬始终认为疾病意味着失败。在患病的日子里,她每天都去纽约中央公园,在自己的“许愿山”下许愿,祈祷上帝再给她十年的寿命,好让她证明自己是全世界作品最畅销的作家。上帝又给了她12年的寿命。在这12年里,她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最后在丈夫怀中死去。 从1962年起,杰奎琳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尽管评论家们对她的书籍有这样那样的批评,但她的书确实非常好卖,《纯真告别》《爱情机器》和《一次不足够》三本书先后成为《纽约时报》畅销榜的第一名。 《纯真告别》手稿完成时差点儿被出版商退回,在1966年第一次发表时引起了强烈争议。当时的美国社会还比较保守,《时代》评论此书是“月度下流书”。但杰奎琳坚持不懈地携此书参加各种电视谈话节目和巡回书展,《纯真告别》很快成为畅销榜第一名,并在榜首保持了28周。杰姬所到之处,人们纷纷向她索要亲笔签名。 小说同时展开三条线索,女主人公次第出场。其中,安妮是花费笔墨最多的人物,也是作者较为偏爱的角色。她有意识地把安妮塑造成浊世中的一株青莲,与自私的尼丽和散漫的詹妮弗相比,安妮这个角色带有更多清教徒色彩。她是爱情的苦行僧,坚定、高雅而且自爱,似乎是三个人中最不可能染上药瘾的。但是命运同样没有放过她。杰奎琳借助这一角色,来表达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她在接受采访时说,《纯真告别》一书在她脑中已经酝酿很长时间。多年来,她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人去攀登顶峰,最后却跌进了虚幻的谷底。她所要表达的,也许就是这种殊途同归的无奈。电影《纯真告别》在美国大热,影片中几位年轻演员一举成名。考虑到观众的感受,故事的悲剧结局被改用一种乐观的形式来表现。看到这一幕,杰奎琳马上从电影首映式上起身离场。她觉得,那些姑娘别无选择地被领上一条悲伤的不归路,影片的表现手法根本就不现实。 |
下一篇:躲进荫凉,放声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