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今年三伏天一共40天, 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为初伏10天 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为中伏20天 2018年8月16日~2018年8月25日为末伏10天 入伏后,中暑、心血管疾病、心衰等各类健康问题接踵而至。 如何健康度夏,又能为“过冬”做准备? 今天小编邀请张和堂国医馆中医师赵伟然为你献上三伏天的消暑养生秘籍。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最佳期 三伏天,不仅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这个时候适合“冬病夏治”。 三伏天里,人体内的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肌肤腠理开泄,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因此,冬天手脚冰凉、畏寒喜暖者在夏季治疗最有效果。 那么,三伏天如何去寒气?吃羊肉、贴“三伏贴”、做三伏灸、刮痧等皆有效用。不过并非人人都适合,需根据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疗法。 三伏贴最佳时期 最佳贴敷时间是从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也可以在三伏天期间贴敷。 三伏贴禁忌人群 1.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皮肤长有疱、疖或皮肤有破损者。 2.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热、正在咳喘等)的患者。 3.孕妇。 4.体制壮实易上火之人。 三伏贴注意事项 1.药物穴位帖敷后如有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时,不要用手搔抓以防感染。敷贴4~24小时后,局部若有发痒发热,皮肤发红为正常;若皮肤出现水疱,涂烫伤膏或紫药水,敷贴24小时内患者禁用冷水洗澡,不曝晒。 2.慎食寒凉肥甘滋腻之品,若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影响治疗效果。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易伤脾胃,影响消化,易导致阳气不运,变生它病。 3.冬病夏治包含了中医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建议在正规医院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证的具体表现辨证施用。 饮食上的禁忌和适宜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由于夏季炎热,人们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 忌大口喝水,以及饮料代替水。大口喝水会快速稀释血液,使血液量增加,从而增加心脏负担。而喝饮料,引起尿液中的代谢物质不能很好地稀释,晶体沉积形成结石。
忌只吃蔬菜。食物单一会引起机体免疫力低下,因此蔬菜水果、蛋白质、谷物等都要适当食用,保证营养均衡。 宜吃苦味食物,比如苦菜、苦瓜、苦荞麦,都能够很好地降心火;清热解暑的食物,比如粥里面放点莲子心;益气养阴的食物或药品,比如山药、百合、莲藕等,来补充人体出汗失去的精气;酸味食物,比如乌梅、西瓜等。 调整作息,早睡早起 中午11点至14点之间午睡一会儿,尽量在晚上11点前休息,做到早睡早起。赵医师提醒,户外工作者,在中午12点至14点之间尽量不要外出,最好选择午休一下。 运动要求“慢”且“舒适”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建议不要做太过剧烈的运动,做一些简单的拉伸动作、快步走、瑜伽、轻体操、太极拳、跳交谊舞等。 其他: 每天开窗通风;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空调不要对着吹;运动完后,不能马上冲凉。 这些穴位常按按 提高免疫按足三里: 说明: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等; 宫寒长按神阙穴:
说明:就是肚脐,适宜艾灸,温阳救逆、利水固脱,适合宫寒的妇女、儿童; 清热解毒按曲池穴: 说明:抒压/解除疲劳,有疏风清热的作用,助排便,解除掉发危机,可让肌肤循环改善,避免中痧。孕妇禁用。 防中暑按大椎穴: 说明: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发现有人中暑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