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太极 > 第一书记钱光明的治村方略(下)

第一书记钱光明的治村方略(下)

时间:2018-07-18 02:40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钱光明(右一)向前来村里指导工作的领导介绍产业规划及发展前景

    

“在机关是业务骨干,到农村是行家里手。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好。”这是翼城县马册村第一书记钱光明的人生信条。
    三年前,钱光明面对千头万绪的农村工作无从下手;三年后,钱光明成了处理农村疑难事务的高手。刚驻村时村民对他质疑,现如今老百姓对他一呼百应的追随。钱光明是怎么做到的?
    按惯例,第一书记刚驻村都是吃派饭的,钱光明却舍近求远到临近村岳父家吃饭。钱光明说:“马册村关系复杂、派性严重,如果在张三家吃饭,李四可能会多心。另外,‘吃了嘴软、拿了手软’也会影响自己今后的工作。”
    公道正派、廉洁自律,恪尽职守……钱光明身上优秀的品质,折服了马册人。他驻村后对马册村进行了全面革新,改善人居环境、发展集体经济、复兴传统文化……通过三年的努力奋斗,马册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改善人居环境马册人幸福指数“飙升”
    “脏乱差”一度是马册村的代名词。垃圾没有固定点,随处倾倒;排水渠堵塞无人管,污水横流……环境卫生不仅仅影响的是村容村貌,而且对人身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人居环境事关村民福祉,改善人居环境责无旁贷。钱光明及时召开“整治环境卫生、建设美丽家园”大会,发出全面清理卫生号令。会后第一时间,钱光明带领“两委”干部对村委会办公楼及大院内积存多年的垃圾进行了彻底清理。
    “卫生会战”主战场由村委大院移至大街小巷。把“两委”干部拉到大街上打扫卫生都有为难情绪,“卫生会战”遭到消极抵抗。怎么办?钱光明以身作则,扛着铁锹、拿着扫把上路打扫,这一举动引起过路人侧目、惊讶,“人家一个挂职干部将马册村当自个家,咱这些土生土长的马册人却不把马册当家!”一些党员干部拿着工具加入了大扫除行动中,村民们也纷纷拿起工具到街上打扫,垃圾清除了,街道干净了,村容村貌顿时焕然一新。
    为了保持干净的村容村貌和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钱光明倡议将每周日列为党员干部清洁卫生日,作为加强党性学习锻炼的必修课,成立了环卫队负责日常卫生的清洁监管工作,并出台了《马册村环境卫生公约》,实行定时倾倒,集中清运,划分责任片区,悬挂责任牌,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包联群众,责任到人,环境卫生治理实现了“网格化”管理。
    环境好了,机会多了。马册村被上级党委政府划入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片区,马册村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依据整体规划对办公大楼、舞台进行了整体装修,改造文公大街下水工程,在主街道墙面上绘制了57幅晋国成语故事壁画,在大街小巷种植3000多棵乔灌树木,安装96盏仿古灯,马册村容村貌有了极大的提升。
    如今,步入马册村清风花香迎面扑来,一排排楼房整齐排列,一幅幅晋国故事画面栩栩如生,干净整洁的街道两侧绿树成荫,儿童广场上嬉戏,妇女音乐中起舞,老人树荫下纳凉,犹如一幅和谐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发展集体经济为马册人幸福生活“护航”
    想致富无思路、盼致富无门路、求致富无技术,多年来马册村原地打转,钱光明的到来给马册人带来了致富的希望。
    怎么发展?在马册村的优势项目上寻找经济增长点。马册有着独特的晋国文化资源,360亩集体土地资源,人心思进的发展资源。如何将资源变为资产?“走出去、引进来”。钱光明带领两委干部外出考察学习,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把农业专家请进来实地考察指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最终敲定了 “围绕乡村振兴这一条主线,做好 ‘文化旅游和休闲农业’两个产业布局”文章。
    思路有了,出路来了。钱光明与村两委主干商量决定将一部分集体土地进行了重新发包,制定标准,明确期限,签订合同。这一举措,率先在全镇实现集体经济破零,仅2016年集体收入达86000余元。
    将另一部分集体土地资源变成资产,投入到葡萄产业园,让资源升值变现。在钱光明的指导下,成立了马册村专业经济种植合作社,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集中统一管理,第一期项目流转整合土地100亩土地建造25个大棚,栽植了市场前景较好夏黑葡萄,今年葡萄第一年挂果上市,就得到消费者青睐,尽管村民种植技术还不成熟、市场不稳,但每个大棚平均收入都达四万元以上,多者六七万余元。夏黑葡萄的种植成功给村民带来了信心,越来越多的人想走种植葡萄之路。紧接着,钱光明又积极争取到上级40万元资金,用于扩大葡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工程正在施工当中……
    如果说葡萄种植是村民一条快速致富捷径,那么乡村旅游兴起又为村民增收添了一份保障。
    发展乡村旅游,马册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晋文公秣马厉兵问鼎霸主的故事,有保留完整历史珍贵文物晋国时期的马鞍桥,还有散落村庄的文化大院、古庙遗址等。
    开发乡村旅游时不我待,马册村成立了马鞍桥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完成村旅游整体设计和规划。钱光明高标准站位多方筹资25万元建造仿古晋国门牌楼,打响了开发旅游资源第一枪。围绕乡村旅游,新建文化长廊、马鞍桥生态公园,改造旅游线路;挖掘手工制品、煎饼制作;开发崔家大院、龙泉寺遗址、文昌庙等文化遗址和文化大院……
    目前,马册形成了以大棚采摘为主的自然风光和以晋国文化为主的人文景观两大旅游线路,两者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成为马册经济腾飞的双翼,为马册人夯实了幸福基础。

    复兴传统文化马册人幸福笑容“绽放”
    马册是龙兴之地。据传晋文公当年辟以栅栏,养马之地,故起名马册。
    村里至今留存着马鞍桥、晋大门、南马册等众多晋国文化特质的古物或遗址,以晋国源头文化自居的马册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上富裕起来的马册人渐渐地丢掉了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马当先,逢一必争”的“龙马”精神。
    如何找回丢失的“龙马”精神?
    钱光明瞄准了一年一度的马册传统庙会。农历九月十六是传统庙会,因为村子混乱多年没有举办过。钱光明想借此庙会契机把马册文化事业搞上去,逐步找回马册人的精气神。他跑文化局、找剧团,将县琴蒲剧团邀请到村,免费为群众演出7场精彩的戏曲,方圆几里的老百姓闻讯赶来看戏,做小生意、耍把戏的也聚集到了马册村,好久没有红火热闹的马册人又找到了从前的感觉。
    古老的马册从不缺唱大戏、拉二胡、编剧本等艺术人才,由于多年没有人组织演出,好多人忙于生计放弃了先前的爱好。钱光明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马册文艺队,村委出资购置了二胡、锣鼓、笛子等乐器以及简单的服装道具,为乡土艺术家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出他们创作热情,先后自编自演了眉户戏曲 《村官》《逛新城》《家事》;翼城琴书《夸夸咱们马册村》《三句半》;舞蹈《天竺少女》《华丽出场》《大秧歌》等,这些优秀文艺节目,不仅满足了马册村民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走出去演出扩大了马册村的影响力。
    随着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勾起人们对“打铁花”的回忆。铁花飞舞,红红火火,“打铁花”一直是马册人的精神之花。由于多年没有表演,仅有的几位传承人,为了养家糊口改行从业了。钱光明觉得“打火花”是马册独特的文化艺术,将其发扬光大不仅会增加从业收入,而且还能提高马册的知名度,是件两全其美的好事。于是,钱光明多次上门做工作,鼓励传承人继续发扬传统文化,并帮助他们置办材料、器具,提供平台搞实验,几经周折,搁置已久的打铁花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如今,“打铁花”已成为翼城县翔滦古会的压轴表演项目,风光无限。
    舞龙是龙兴故地马册的传统活动,是龙马精神之所在。为恢复舞龙传统文化,钱光明购置两条金龙何服装道具,邀请专家指导培训,重建舞龙队。目前,两条蛟龙活跃在翔滦大地上,已成为马册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三年来,钱光明围绕着“活动凝聚人心,文化赢得自信”这一理念,组织起了舞蹈队、拔河队、太极拳队……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着村民们精神文化需求,快乐的马册人尽情享受着文化大餐,乐在其中。
    物质富裕了,精气神足了,马册人的幸福感与日俱增。高兴之余的马册人产生了一种淡淡忧伤:村子这两三年的发展,全依赖为民干事的钱书记,可是,钱书记毕竟是挂职干部哪天调走了,好日子也就到头了。村民们的担心,也是钱光明的顾虑,2017年村委换届选举时,钱光明推荐积极上进的年轻人、致富带头人,并成功选举到两委班子中。在日常的工作中,有意将年轻干部推到工作一线培养锻炼。
    三年时光,钱光明潜移默化地将“龙马精神”厚植于这块沃土,新一届班子驾着幸福“马车”沿着乡村振兴道路不断前行。

本报记者 何海亮 本报通讯员 高本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