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疾控中心数据显示,癌症已成为市民健康的最大威胁,超过30%的居民死亡是由癌症导致。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市居民肺癌发病率以十分惊人的速度上升,成为大连市男(23%)、女(19%)两性癌症的第一和第二位。如果肺癌能够在早期(I期)即被发现,通过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使患者5年生存率达80%或更高。因此,尽早发现和诊断是对抗肺癌的关键。目前,针对肺癌高危人群开展低剂量CT筛查是被公认最有效的筛查方法。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不少市民在体检中发现了肺结节,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对“肺结节是不是癌”、“应不应该手术”等问题产生了疑惑、担心甚至过度忧虑。为此,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日报社与慈铭体检携手于7月12日举办了公益义诊活动。大医一院胸外科主任顾春东教授不仅对肺结节进行了解读,还现场为百姓诊断CT片子,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发现肺结节别恐慌 明确诊断是关键 “肺结节到底意味着什么、该怎样对待”?针对诸多质疑顾春东主任进行了详细解答。他表示,判断肺结节是不是癌,不仅要看大小,还要结合形态,其中,混合性磨玻璃结节最危险,恶性几率在67%左右,纯粹的磨玻璃结节癌变几率为18%左右,而纯实性结节仅为7%左右。当然,结节恶性几率的大小,需要在详细的检查后,由专业医生来判断。当混合性结节长到8毫米以上时,恶性几率会翻倍增长,一般情况下此时才要考虑手术切除。 “大家体检意识的加强是好的,但不必让肺结节成为心结。”顾春东主任介绍说,如果发现4毫米以下的结节,每年体检一次,若连续两年没变化,可以两年检查一次;4~6毫米的结节需要每年一检;当结节长到6~8毫米就要高度关注,需半年到1年一次随诊观察。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胸部X片检查无法发现早期肺癌,敏感度更高的CT则能做到,并可降低20%的病死率。 大医一院引入的大连地区首台ENB即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对周围性肺疾病的确诊率约为69-86%,显著高于除EBUS-TBNA以外的其他诊断手段(0-14%)。ENB突破了传统支气管镜仅能进入段支气管的技术瓶颈,显著提高了支气管镜检查的深入程度,为周围型病灶的诊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微创诊断解决方案,是早期肺癌诊断与治疗技术的重大突破,并且为手术提供了精确的病理参考和手术标记,提高了肺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大医一院胸外科 创新技术让患者更加受益 近年来,肺癌的生存率和生存期得到了一定改善,这种有限的改善得益于治疗手段的不断创新,以及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的发展。然而,手术仍是肺癌治疗的首选,是唯一有可能使肺癌患者获得治愈的治疗方式。随着医学的进步,手术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最初的开胸手术到微创胸腔镜手术,从最初的全肺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到后来保留肺叶的肺段切除术、楔形切除术,肺癌手术技术的精准化、微创化最大程度地减小了患者痛苦,降低了手术风险,缩短了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自2011年起,顾春东主任带领医大一院胸外科团队国内较早开展CT引导下Hook-wire肺小病灶定位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已完成肺小结节术前定位1500余例,为国内最大宗同类手术例数,大大提升了微创肺癌手术的精准程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患者痛苦。自2014年9月开始,顾春东主任带领团队在胸腔镜微创手术中运用实时3 D成像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手术操作的精准度,使大医一院胸外科的微创肺癌手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使大连地区的患者不用“出远门”也能享受到高水平的肺癌手术治疗。 由大连市政府2011年快速提升医疗软实力项目扶持,大连肺癌诊疗基地于2012年成立,其依托大医一院胸外科,是目前唯一的大连市政府批准的肺癌权威诊疗基地。该基地充分整合大医一院胸外科、放射科、肿瘤科、麻醉科、手术室等肺癌相关科室的医疗资源,并与市内各县市区基层医院、医疗服务单位、体检中心等构建医疗联盟,建设完善会诊与转诊机制,围绕肺癌发病的特点,搭建了早期肺癌患者的筛查与管理平台、肺癌手术术后分子基因诊疗平台、肺癌手术术后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平台,实现了早期筛查同时规范诊疗,为大连市民提供最优秀的肺癌诊疗服务。同时担任基地负责人的顾春东主任介绍说,针对肺癌术后病人,基地使用领先的高通量DNA半导体检测技术,指导个体化化疗结合靶向用药治疗,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重复检查、滥用药物、二次手术以及不合理放化疗的机会。此外,该基地率先在国内引进美国MaxCyteGT免疫细胞扩增设备,并成为国内肺癌的特异性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领跑者。 |
上一篇:爱的启蒙不妨与孩子成长同行
下一篇:隐秘的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