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头伏,正是吃饺子的日子。炎炎夏日里,饺子蘸香醋,想想都让人食指大动。 伏天里人的胃口往往,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此外,过去头伏之时恰逢麦收不久,家家有粮,就利用这个时候享享口福,又有“好吃不如饺子”之说,因此饺子自然成为首选。所以人们在“头伏”吃饺子,希望能平安度夏。 更重要的是,“头伏”吃饺子,再喝上热乎乎的原汤,发一身汗,有驱散盛夏“毒火”,弥补闷热天气体力消耗的作用。 听完好消息,下面这个消息有点…… 据气象部门消息, 高温、湿热,又没有小长假可以外出避暑,三伏天可以说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段。 尤其是今年是一个长达40天的三伏天。 温馨提示眼下北京已经进入汛期,加上正值旅游高峰,公众出行需注意安全,密切关注气象部门权威发布的天气预报预警和灾害防御建议。 近期降雨频繁。如遇阴雨天气,请避免前往山区等地质灾害风险大的区域,远离河道等低洼地带。 入伏后养生注意事项1、防中暑 2、补钾补水 3、多吃“苦” 4、少吃寒凉食物 5、选择合适的运动 6、贴三伏贴 睡足8小时+中午小睡 保证8小时睡眠,不熬夜,睡眠时不要对着风扇或空调直吹。 防晒要及时 出行太阳帽、遮阳伞、墨镜随身,防晒霜要提前半小时涂抹、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也要常备。 别等口渴再喝水 每天要喝2升水,如果出汗多,还要更多补水,和补充盐分。 避免辛辣和油腻的食物 它们有较高的热量,应尽量少服用。推荐以清淡饮食为主,多食清菜、水果。 多喝降温饮品 例如,绿豆汤、山楂汁、金银花、菊花茶、西瓜、黄瓜、西红柿等。 用凉水冲手腕 可以每3小时用自来水冲手腕一次,每次1分钟,可以降低体温。手腕是动脉血液流经的地方,用水冲可有效降低血液温度。 为什么三伏天有长有短?三伏天的长短,主要由中伏的长短决定。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今年的夏至(6月21日)到立秋(8月7日)之间,分别有庚寅日(6月27日)、庚子日(7月7日、小暑)、庚戌日(7月17日、初伏)、庚申日(7月27日、中伏)、庚午日(8月6日)5个庚日,所以今年的中伏有20天,(从7月27日至8月15日),三伏天共计40天(从7月17日至8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