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5年,我国大洋科考水平进步非常快,特别是在勘探领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有些方面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我国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韩喜球自豪地对记者说。 这位生于1969年的女科学家,留着齐耳短发,身着深色碎花连衣裙,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江南女子特有的婉约细腻。也许是因为长年心无旁骛地投身于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韩喜球的眼神中依然保留着一种年轻人的清澈灵动。 韩喜球的主要工作是调查深海矿产资源及其环境。投身海洋事业20年来,韩喜球的航迹遍及三大洋,在海底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和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的调查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在2007年我国大洋第19航次科考任务中,韩喜球成为第三航段首席科学家,也由此成为我国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 大洋科考是一个男性为主的领域,世界范围内大洋科考女首席廖廖无几。作为该领域的中国首位女首席科学家,韩喜球如何看待自己工作中的女性身份?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是否是女性身份,我本人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不会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而对自己放松要求,也不会因此提出额外要求。”韩喜球说,从2002年开始,她基本每年都有1-2次出海任务,大约会有2-4个月的时间在海上。“女性科学家长期在海上工作,确实对家庭生活影响很大,出海时候我的心里、眼里只有工作。过去条件不好,船上通讯依赖卫星,为了节约昂贵的流量费,每天只有两次收发电子邮件的机会,每封邮件的大小不能超过2K,不能发照片,万不得已才会打一通卫星电话,与家人联系不多;现在条件已经大为改善,可以使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特别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韩喜球将自己的职业形象地比喻为“海底探矿者”。而矿在哪里?怎么去找?船上科学家的判断至关重要。从出海前的调查计划、实施方案,到海上具体采样站位的布设、调查资料的判读,再到人员与仪器设备的安全,首席科学家要负责和考虑的问题千头万绪,责任重大。 去年2—4月,韩喜球作为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首席科学家,乘坐蛟龙号潜入西北印度洋深海实施科考任务。“蛟龙号空间十分局促,每次深潜通常由一名科学家和2名潜航员组成。一般早上6点就要开始做准备,7点开始下水,用一个半小时下潜到3500米左右的海底,再连续实施6个小时的调查工作。”这样的深潜,韩喜球和团队实施了11次,近距离观察了27处海底“黑烟囱”及其黑暗生态系统。在勘探领域取得成果,掌握了大量资料和发现后,韩喜球认为还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她希望自己能在接下来的4—5年,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谈到做科研最重要的品质,韩喜球认为应该是“坚韧”二字。近日在接受采访前,韩喜球刚刚度过了一段异常忙碌的日子。在开始准备申报一项重点科研项目时,韩喜球突然接到了出海任务,19天出海归来,距离科研项目申报截止日期只有两周的时间了。在这两周里,韩喜球每天工作16、17个小时,边查文献边写作,终于在申报系统关闭前的最后一刻提交了申报材料。“有没有坚韧的品格,就是0和1的区别。我可以放弃今年科研项目的申报,但是顶着压力坚持完成下来,无论项目能否获批,通过完成项目申请书,我已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研究思路,对日后的研究会有帮助。”韩喜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