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新闻 > 线下理财“避雷”指南:警惕违规的老套路和新外衣

线下理财“避雷”指南:警惕违规的老套路和新外衣

时间:2018-07-05 16:02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7263c09a1ed540139492a00045dc899e.jpg


“你盯着利息,别人要的却是你的本金”。这句话用在频繁爆雷的线下理财领域,再合适不过。

6月27日,上海阜兴集团实控人被爆失联,旗下意隆财富总部人去楼空。该集团2016年的资产管理总额超过350亿元。在不久前的端午节期间,上海著名线下理财公司资邦金服旗下的唐小僧平台,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警方立案调查。唐小僧平台累计交易额已超过750亿元。

在此之前,百亿级线下理财平台资邦金服、中融民信、善林财富、钱宝网、快鹿集团、中晋财富、易乾财富、大大集团等相继被查,且缘由均为涉嫌或被确认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发现,这些线下理财一般以高收益、病毒式营销等套路忽悠投资人,近两年又追起了风口,披上互金、区块链等新外衣招摇撞骗,导致投资人的千亿元资金血本无归。

业内专家指出,因平台资金流向不明、信息不透明、成交量等信息难以查询等原因,线下理财的监管难度较大,致使这些平台被查时涉案金额多已达上百亿元。

惯用套路:重金砸广告

目前,线下理财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尤其是二三四线城市甚至一些县城。部分机构虽然化身为“××财富管理公司”,但并未改变其线下理财的本质。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邓建鹏介绍说,线下理财是指设置具体的物理网点、门店,未经国家监管部门批准,向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并承诺相应利息的平台。

对此,《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发现,线下理财公司通常以虚假高收益率作为诱饵,以广泛的线下营销方式、重金砸广告等形式吸引投资人。面对高额投资回报,缺乏风险意识的投资人很容易被骗。

以善林金融为例。据上海警方披露的信息,2013年10月起,善林金融实控人周伯云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在全国开设1000余家线下门店,招聘员工并进行培训后,为其提供高额佣金和提成。为了使“善林金融”这家公司看起来“家大业大”,善林不惜花费公众巨额资金做足包装宣传,在民众中营造“大而不倒”的公司形象,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并通过广告宣传、电话推销及群众口口相传等方式,以允诺年化收益率5.4%至15%不等的高额利息为饵,向社会不特定公众销售所谓的“鑫月盈”“鑫季丰”“鑫年丰”“政信通”等债权转让理财产品。

一位网贷资深观察员介绍说,线下理财公司善于使用“情感攻势”。不少线下理财的投资人年龄大于50岁,这些群体由于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缺乏信息获取渠道及必要的知识,容易被销售人员通过赠送大米、旅游的小恩小惠忽悠坑骗,从而进行投资。

邓建鹏说,在这些套路下,线下理财公司的投资人 “几乎所都是有去无回,血本无归”。

公开信息显示,仅善林金融一家,就涉案600多亿元,中晋理财也有400多亿元,投资人至今仍在维权中。

新的外衣:紧跟新名词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区块链等概念快速崛起,各种平台屡屡被冠上类似的创新名义,给了非法线下理财以可乘之机。

5月15日,公安部公布 “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十大典型案例”, “钱宝”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晋公司”集资诈骗案、“五行币”“一行币”组织传销案等均在列。其中,中晋理财、钱宝网自称为互联网金融公司,后两者则称是区块链、虚拟货币平台。

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肖飒认为,线下理财近年来的特点是“紧跟新名词”,“区块链火了就开始发区块链相关理财产品,号称可以私募ICO份额,借销售渠道在社区进行分级销售”。

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P2P网贷为例。由于备案制度延期,行业仍处于鱼龙混杂的状态,不少公司只要挂个网,就自称P2P网贷。这些问题线下理财公司,一边成立P2P平台,一边继续在线下募资,在此过程中,前者往往成为其伪装。

以中融民信为例,除了民信贷等线上平台,其资金主要来源于线下门店。中融民信高管曾公开宣称,“线上线下累计成交规模102亿元,其中线上平台资金规模为30亿元,财富中心资金流入为70亿元左右”。按这位高管当时的说法,民信旗下资金端财富管理门店共计39家,未来将以财富管理业务为主,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资邦金服也不例外。除了唐小僧等平台,工商信息显示,资邦金服仅在上海就有41家分支机构。善林金融也是采用传统的门店推销与互联网营销相结合的“线上”“线下”交易模式。

早在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等四部委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就明确规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即P2P网贷机构)在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只能进行信用信息采集、核实、贷后跟踪、抵质押管理等风险管理及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明确的部分必要经营环节。

“P2P网贷与线下理财有本质区别。P2P网贷是纯线上,投资人在平台官网操作交易;线下理财吸纳资金则通过线下的理财门店,且后者信息严重不透明,一般没存管。”上述网贷行业观察员强调。

监管较难:操作方式隐蔽

既然大部分线下理财公司涉嫌非法集资,为何很多线下理财做到几十亿甚至几百亿元的规模才被调查?在业内专家看来,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线下理财的监管难度较大。

首先,线下理财本身的业务模式导致监管难度加大。

一位不愿具名的网贷业内人士认为,线下理财公司的操作模式更具隐蔽性,信息不透明,使得监管部门对于公司成交量等情况无从获知,加大了监管难度。“具体来看,投资人在线下购买理财产品,有的是通过银行直接打到线下理财公司指定账户,有的是通过POS机进行划付。这样一来,理财机构的账户未受到监控,既存在风险,又涉嫌违法犯罪。此外,有的线下理财是采用‘超级借款人’模式。即先利用线下理财公司本身的资金对外放款,再形成债权包向投资人转让,监管部门已经明确叫停这种模式。从业务角度讲,‘超级借款人’模式对借款业务期限、额度进行拆分、错配,涉嫌设立资金池和非法集资。”

其次,还与当前监管制度有关。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认为,“线下理财隐蔽手法多,不是仅靠监管部门就能够发现的,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组织的合力。同时,因为法律定性、信息采集、违规判断等问题,需要投资人举报和线索,因此大多只能爆雷后处理”。

整顿升级:公安部、最高检加大打击力度

其实,从2014年开始,线下理财不断被监管进行 “风险提示”,伴随的强监管也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