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医养生 > 中医称谓源自“中国的医学” 难道是误解?

中医称谓源自“中国的医学” 难道是误解?

时间:2018-06-29 10:19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原标题:中医称谓源自“中国的医学” 难道误解

中医在古代也是一种技艺。 我们今日讲养生,想到的一定是中医而不是西医。 西医不讲养生的,顶多呼吁人们多运动、饮食正常。中医则更加强调防患于未然,“愚者闇成事,智者睹未形”,愚笨的人,灾难临头了还不知道;而有智慧的人,在事情还没形成之前就预知征兆。

为什么听脚步声、开门关门声就知道是谁来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本身是个整体,任何外在的表达都是内在心境的体现,比如我们会说一个人“眼睛很有神”、“气色不太好”,或者“感觉带点阴气”,这些感觉无法丈量或具体描述,但确实存在。 现代人受西方理性主义影响,一切都要量化才觉得踏实,即使是质,也必须是可以量化的质,一幅画画得多好,得看它在拍卖会上喊出多少钱;一件衣服设计得多有质感,取决于吊牌上的标价,现代人眼里只有价格没有价值,对清风明月、花香鸟语这些免费的无价之宝却都熟视无睹了。

现代人的学习,往往急着向下一课、下一曲、下一本书前进,不停地累积知识或技巧,却无法掌握到其中的纲领脉络,更遑论其中蕴含的精神人格;孔子一心向琴曲深处追寻,从旋律到技巧,再到精神、人格,这方才是“学”的真义;而他最后得文王之为人,甚且形容出文王的样子,这与上文谭家哲先生摆棋谱时望见京都石园的经验,岂非异曲同工之妙!

这样的感悟并非空谷穹音,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正是不藉言语而经琴音得以心意相通的例证,这就是“心领神会”。

明朝徐上瀛的《溪山琴况》里,将琴音分为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二十四种,这二十四个字不但可以形容琴音,拿来形容人的气质、眼神、字迹、绘画,也是一体通用的。

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好友或家人间,也很容易在一个眼神或口气中了解彼此当下的所思所感,或者听脚步声、开门关门声,就知道是谁来了,这种细微的感受、生命的相通也是我们以自身经验便可以印证的。

庄子《庖丁解牛》故事里,庖丁解释自己分解牛的诀窍,在于“由道进乎技”,他一开始看到的是整头牛,三年后再也看不到牛的整体,而是肌理节腠,十九年来,已经练到“不以眼睛观看,而以心神相会”的境界。类似的经验也可在现代人的记录中看到,如德国哲学教授奥根·海瑞格(EugenHerrigel,1884—1955)。他为了真正了解文献中所记载的东方神秘体验,决定到日本学箭术,从拉弓、正确地呼吸学起,花了无尽的心血以达到在肌肉完全放松的情况下维持拉弓的饱满;然后学放箭,但放箭并不是练习如何瞄准轴心,而是要忘掉思虑标靶乃至射箭这件事,让内心保持一无所求的空明状态。

真正的放箭是箭自己射出去的,这种境界超越知识、技巧、感官、意识,而以绝对专注的心灵处于当下,这种“绝对专注”包括忘掉对手、忘掉手中拿的弓与箭,乃至忘掉“我”。

熬夜、喝酒为什么最伤肝 中医养生能给你答案

中医在古代也是一种技艺。 我们今日讲养生,想到的一定是中医而不是西医。 西医不讲养生的,顶多呼吁人们多运动、饮食正常。中医则更加强调防患于未然,“愚者闇成事,智者睹未形”,愚笨的人,灾难临头了还不知道;而有智慧的人,在事情还没形成之前就预知征兆。 这正是我们在《易经》里便可以看到的“道”。

现代人喜欢熬夜工作、喝酒应酬,这样的人往往肝最容易出问题。为什么熬夜、喝酒最伤肝?中国古人认为人体是个小宇宙,相应于天地的大宇宙,天地有日夜寒暑,人体也有它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体内气的运行随着十二时辰而不同,人体因而必须依循十二时辰做不同的事情。

比如五点到七点的卯时,气走到大肠经,就应该起床,喝喝水散散步,好顺利排便;七点到九点的辰时,气走到胃经,此时应该吃早餐,好让胃里有食物可供消化;一般得胆结石或胃病的人,许多是因为不吃早餐,该时间分泌的胃液无处作用,便侵犯胃壁,或凝结为石。晚上十一点到隔天凌晨一点的子时,气走到胆经,胆经是身体最重要的一条经络,影响体内细胞的新陈代谢,所以有人说这时间睡的是“美容觉”。

有些人因为中医擅长养生,而认为中医的效果较慢,这也是误会一场,如果遇到真正专业的中医师,一般疾病大概两帖药就痊愈了。1613年来华的葡萄牙神父曾德昭,在他为欧洲人介绍中国的《大中国志》书里,记载了中国医师的看诊,原文如下:

在江西省,我们有一位神父害了重病,医生摸脉后能说出他的痛是增是减,病情有无变化;我还听见有几个葡萄牙人肯定地谈到其他的病例。 诊脉后他们马上开方子,……只开两服,一服早晨服,一服下午服。 他们还写明要用多少水煎服,如何服用,何时服用,治病常常十分成功。

中医不像西医,要微观地探究细菌、病毒、基因等,而是宏观地谈阴阳、寒暑、湿燥,中医的最高境界在于平衡的身体感,不湿不燥,不寒不热,所以有些胖子在西医看来除了体重过重,没有什么毛病,但在中医看来,可能是气血循环不良,肾功能失调而无法顺利排水,导致体内湿气过重,才形成虚胖体质,这样的人要减重,关键不在减肉而在减水;又如经常跷二郎腿的人,很容易骨盆倾斜,跷右腿的话,骨盆就会向左倾,脊椎为了平衡,不得不向右斜,久而久之脊椎就会长成 C字形。所以古人特别强调坐姿要端正,现代人常常坐沙发,坐久身体蜷缩起来,不但脊椎歪掉,任督二脉气血也不流通,当然会出问题。

一般人多以为“中医”之名意思是“中国的医学”,但其实它指的是追求至中、不偏不倚的医道;而这样的医道,正是中国传统核心思想——“道”在医学上的体现。

唐代法律是7世纪全世界最先进律法

唐代法律在中国的法律史上具有其代表性,不但宋元明清大抵在 唐律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当时东起日本、西到葱岭、南至安南、北及蒙 古, 也都实行唐朝律法。传统中国律法最主要的价值, 在于它对善的追 求; 善的特定含义在于仁义, 表现在立法的精神上, 便是“防患于未然” 与“存心乎博爱”两项原则。

比如《唐律疏议卷二十七·杂律》里规 定, 看到火灾发生, 祸及房屋、 财产时, 必须赶紧告诉邻近的人,并一同 救助; 如果不通告也不救助, 罪责比纵火减两等, 相当于要关一年; 卷二 十八中则规定当邻居被抢、 杀时, 协助通告却不救助的, 杖罚一百下; 听 到声响却不救助的, 罪减一等; 没办法赶去救援, 也应该立刻通知官府, 如果不通告, 视同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