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过,天气越来越热。济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王祥生介绍,夏季烈日炎炎,阳气极旺,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阳气外发,伏阴于内。因此,在炎热的夏季要注意保护体内阳气,避免暑邪侵袭,热毒积于体内。中医养生强调“春夏养阳”,夏季在五行中对应心,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如何开启夏季健康养生模式,让自己舒适地度过夏天?一起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早起晨练养阳养心。人的作息时间应该顺应四时。入夏后,日出早,人就应该早起晨练促进阳气升发。晨起后饮用一杯白开水,再进行短时的晨练,运动不要太剧烈。 午时养心宜小睡。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宰。午睡不但有利于补足睡眠,而且能够改善冠脉血供,增强体力、消除疲劳。午时是指11时-13时,这个时候心经当令,宜小睡30-60分钟。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对身心也有好处。 下午喝杯养心茶。夏季炎热,与心血管病关系密切的钾元素以及其他人体微量元素易随汗液流失,常喝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 除了一般的茶叶还可调配一些简单的中药茶,清热解暑兼养心安神。例如,用荷叶和莲子芯泡水,能够养心益智、清心火、解暑热;用西洋参6片、麦冬10粒,开水浸泡代茶饮,适合暑热所致的神疲虚弱乏力、头晕、口渴、汗多者;对于心火上炎所致的心烦失眠、口腔溃疡,可用莲子6克、栀子6克、酸枣仁6克,开水浸泡代茶饮,有清心除烦安神之效。此外,还可以煲益气养心粥,将山药30克、太子参30克、莲子(莲心)30克、粳米200克煮烂成粥,可健脾益气、养阴清心。 傍晚放松利身心。夏季心神易扰,养心宜静。夏季傍晚可以做一些伸展性、放松性的运动,以放松骨骼肌肉为主,促进夜间睡眠。运动方式推荐散步、做操等舒缓的运动。舒展肢体的运动能够促进周身血液循环,从而减轻心脏负荷。 夜间养心要泡脚。夏季湿气较重,湿邪最易侵袭人体的脾脏。湿邪困脾,久之易伤心阴。夜间泡脚配合按摩涌泉穴,有助于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可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按摩涌泉穴可以激发肾精、滋养心神。 此外,养心还要保持心态平和。炎热的天气难免使人心情烦躁,要注意保持笑口常开,恬淡虚无,可以通过练书法、听音乐、种花、钓鱼等调节烦躁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大喜大悲,防止“情绪中暑”。 饮食牢记“三宜三不宜” 宜多吃果蔬。夏季炎热,人体水分流失快,饮食需注重补水,除了多喝水以外,要多吃水分充足的食物,多吃瓜果蔬菜,如西瓜、西兰花、菜花、包菜、黄瓜、西红柿等。一些深色的果蔬,如胡萝卜、红黄番茄、西柚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学物,可增强免疫力,有益心血管健康和预防癌症。 宜清热解火。夏季气温高,人体火气较旺,如果体内热气无法排出体外容易造成便秘、长痘、口舌生疮等问题,夏季饮食宜清淡,以清热解火为主。可多吃绿豆芽、黄豆芽、海带、木耳、蘑菇、黄瓜、冬瓜、苦瓜等有助于清热泻火的食物。 宜健脾养胃。夏季人体新陈代谢较快,脾胃功能相对低下,为了减轻脾胃负担,应该多吃养胃食物。一些质地软、口味清淡的食材,例如小米、燕麦、薏苡仁、山药、莲子等具有健脾开胃的作用,可用来熬粥。 不宜辛辣油腻。夏季炎热,食用辛辣食物会加重体内火气和毒素,应尽量避免,此外,还要少吃油腻食物,以减轻胃肠负担。 不宜太过生冷。夏季果蔬丰富,人们往往喜欢生吃瓜果、海鲜等食物。夏季气温高,各种病菌和寄生虫容易繁殖,应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猛喝冰镇饮料,否则会刺激脾胃,影响胃液分泌,使食欲减退,造成消化不良、厌食、腹部胀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特别是女性,太多的寒性食物会引起宫寒等问题。 不宜多喝含糖饮料。研究发现,过量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龋齿、肥胖的风险,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白开水是公认的最好的饮品,水在体内起着物质运输、调节体温和润滑等作用。每天要摄入足量的水,少量多次饮用,也可适量喝绿茶水、绿豆汤或酸梅汤等消烦除渴。 常按穴位除烦消积 入夏后,气候多湿热,人容易感觉烦躁疲倦,脾胃及消化系统也容易出问题,除了规律作息和饮食调养以外,可以按摩穴位,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养生的目的。 经常按摩劳宫穴(手握成拳,中指尖所点之处)、后溪穴(握拳,在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第五掌骨小头后缘)、间使穴(掌后三寸两筋间,仰掌在腕横纹上3寸)等穴位,可以起到很好的养心作用。脾胃不好者,可以按揉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天枢穴(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度)、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等穴位,每天按压6秒钟后放松,重复10次。此外,夜间入睡前和早上起床前绕脐揉腹,顺时针逆时针各50次,可以起到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作用。 □本报记者 贾小漪 通讯员 王碧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