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七月中。 处, 止也。 暑气至此而止矣。 立秋过后,白天虽仍是30多度的高温,但有风的地方,明显感觉到空气里少了暑气的闷热,多了秋风的丝丝凉意。 到了处暑这天,夏、秋之间的对弈真的就要宣告结束,暑气即将消散,天气要开始转凉了。 处 暑 三 候 《诗经》之《周南》云:“五日为一侯,三侯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气。”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 【初候,鹰乃祭鸟】 雄鹰于苍空中盘旋为日后的生存食粮做着充足的准备。 【二候,天地始肃】 世间万物开始相互轮替周遭的一切开始慢慢的踏入平稳与静谧同时也告诫着人们,不骄不盈为了日后的寒冬尽收傲气俭以度日厚积而薄发。 【三候,禾乃登】 稻谷即将成熟一开始的辛勤劳作终将获得硕果累累。 处暑后,鹰感肃气击鸟而祭,万物收成而祀,都是恭敬天地的表现。而秋之整肃又为冬之休养,休养中才有更新萌生。自然之境神圣而庄严。 处 暑 养 生 处暑节气,和立秋一样,仍处在五运六气的四之气内,主气是太阴湿土,客气是太阳寒水。湿气略重的同时,秋的燥气也开始显现,阴虚火旺的人群要注意。 “送暑湿,补肾气,养脾胃 经过40天的三伏后,人体气血消耗较多,也蕴积了不少湿毒,热毒。所以养生的重点,就是要送走暑湿,同时养好脾胃,补足肾气。 推荐:出伏送暑补肾汤 食方源自《吃法决定活法》一书。 “这个汤是纯素的,补养的效果却很好,既可以清热利湿、补益肾气,调理下焦湿热、小便异常、白带,又能补肾健脾,很适合处暑这个节气喝。” 材料: 胡椒粉、油、盐 做法: 1.豆腐切小方块,豇豆角切约2寸长的段,空心菜取嫩茎叶。 2.锅内放清水,水开后放少许盐和植物油,入豆腐和豇豆角煮熟。 3.豆熟透后,加入空心菜,此时不要盖锅盖。 4.将锅内汤再次煮沸后,洒胡椒粉起锅。 “处暑防秋燥,教你一招外治法 秋燥,会让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此时应补充津液。 冬季患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反复感冒等,往往与秋季肺阴受损有关。因此,秋季最宜养肺。 这里推荐一种简单易行、有助于补养肺气的方法: ▼搓手(搓鱼际) 手上鱼际穴,最能调畅肺气,既治肺失宣降如哮喘,亦治周身随咳嗽或呼吸而发作的疼痛,如腰痛、胁痛等。 如果不敢针刺,可把两掌心相对,两侧鱼际相向摩擦,每日至少摩擦一次,每次5-10分钟,局部发热,潮红即可。 此法补益肺气,尤其适合平时少气懒动,倦怠乏力,经常感冒的人。 “精神调养不容忽视 精神调养宜收敛神气,以利于气机通畅,气血和调。此外,应早睡早起,夜晚及早晨避免受凉。 处暑运动:不宜剧烈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但要注意:运动调养仍需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 处暑以后不吃瓜 “秋瓜坏肚”,立秋后无论是西瓜,香瓜还是哈密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 秋季是腹泻的高发季节,如果大量食用西瓜等寒性水果很容易就会拉肚子。 处 暑 风 俗 放 河 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开 渔 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多风暑气消,雨歇燕争巢。 夜久眠难得,秋声踏树梢。 处暑来了 你准备好拥抱秋天了吗? 大 家 都 在 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