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青天河 国家5A级旅游景区——神农山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太极圣地——陈家沟 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云台山——旅游+体育完美融合 最美民宿——云上的院子 乡村康养小镇——云武堂 乡村旅游代表——老家莫沟 莫沟村里小酌,窑洞古韵媲美云台天阶云起云落;太极小镇功夫出神入化,神韵堪比炎帝神农尝遍百草的执着;靳家岭的红叶、净影的水,可否超越竹林七贤的逍遥洒脱…… 短短的一句诗,描绘了太极圣地·山水焦作的无穷魅力。 焦作,这个15年前因成功实现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转型而被写进教科书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如今在国家“全域旅游”战略中再次华丽转身,找到了破解中国旅游市场普遍存在的有效供给不足、产业结构不优、“门票经济”遭遇天花板、深入发展受阻的金钥匙,续写了加快旅游业转型的焦作式发展新篇章。2017年,焦作市共接待游客4695.92万人次,同比增长11.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6.13亿元,同比增长12.7%,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焦作,发展全域旅游,众志成城、全力以赴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感人之歌。 焦作现象 横空出世 焦作曾是一座煤城,因煤而兴。19世纪中叶,煤储量达91亿吨,于是焦作人靠煤吃煤,煤炭经济一度一枝独秀。上个世纪90年代初,煤炭及相关联产业几乎占全市GDP的90%以上。但是,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到了90年代末,焦作的煤炭资源已经接近枯竭,大批煤炭企业倒闭,大批矿井关闭,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举步维艰。尤其是长期的煤城历史,工业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人们对焦作就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黑色印象”,焦作陷入了经济和生存的双重困境,急需寻找新的出路,经济转型迫在眉睫。但是往哪里转、转什么、怎么转,是最大的难题。1999年是重大转折的一年,焦作开始以云台山旅游开发为突破口,艰难地拉开了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大幕,生态环境由“黑色印象”转型为“绿色主题”,旅游业成为全市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龙头产业和优势产业。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焦作凭借着旅游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转型之路,获得了新的活力,实现了华丽转身,在中原大地重新崛起。焦作先后开发了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青龙峡、峰林峡等五大旅游园区和十多个知名景点,五大园区共同被评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成为世界级的旅游产品;“焦作山水”和“云台山”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焦作市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焦作旅游蒸蒸日上,被社会各界称为“焦作现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04年9月,“焦作现象”国际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层面就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召开国际研讨会,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2005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将焦作经济转型正式编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焦作还先后荣获世界旅游评估中心和世界旅游推广峰会颁发的“卓越客户服务奖”“世界杰出旅游服务品牌”,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作为焦作旅游龙头的云台山,则先后荣获中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驰名商标等十多个国字号荣誉。 “焦作现象”主要体现在拉动经济、改善环境、促进就业等方面。2010年,全市游客接待人数达到1958.99万人次,是1999年51万人次的38倍;实现门票收入5.96亿元,是1999年356万元的167倍;旅游就业人数突破30万人,是1999年3000人的100倍;旅游综合收入达147亿元,是1999年仅1.48亿元的99倍。 焦作现象 转型创新 焦作旅游,经过21世纪第一个“黄金十年”的大爆发,逐渐进入观光旅游成熟期;在第二个十年,则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瓶颈,上升势头日趋疲软,发展步伐日渐乏力,“焦作现象”风光不再。为了打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魔咒,焦作在“十三五”期间,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为契机,全面打响了旅游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攻坚战! 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焦作市的修武县、博爱县入列;2016年11月,国家旅游局公布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焦作市赫然入列。2016年12月30日,焦作市召开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动员大会,成立了焦作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领导小组,出台了《焦作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以来,焦作市举全市之力大力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活动,持之以恒抓,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见成效不收兵。2018年4月4日,焦作市政府又召开了全市旅游业转型发展工作会议,强调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抓手,加快焦作市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强市跨越。 焦作,正以义无反顾的姿态,在旅游产业转型发展这条大道上,勇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