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两性 > 冯贤亮|明清中国:青楼女子、两性交往及社会变迁

冯贤亮|明清中国:青楼女子、两性交往及社会变迁

时间:2018-05-30 01:59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关于中国人的内闱故事,荷兰的高罗佩在《秘戏图考》中曾这样讲道:十八、十九世纪访华的西方人,考察风俗书籍既不易得手,询问人们又讳莫甚深,感觉中国人之房内必淫污不堪;但经过长期的深入研究,在阅读所搜集的书后,“殆可谓有睦家之家,无败德之讥者,可知古代房术不啻不涉放荡,抑符合卫生,且无暴虐之狂、诡异之行。”他的另一本研究名著《中国古代房内考》,堪称《秘戏图考》的姊妹篇,影响深远。

明清时代的社会中,涌现的大量情色小说或言情文学,以及文人笔记、俗谚歌谣、闺房秘笈、医家养生等媒介,都有关于当时城乡民众的日常家庭生活与私密行为的描述,其中不乏写真的内容,反映了时人在两性交往和生活中的开放程度。

文人记忆中的青楼世界是什么样的?

要谈那个时代的男女关系与社会问题,青楼仍然是必须要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总体上看,在近世中国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江南地区,青楼妓馆堪称鼎盛。例如,江苏的扬州,南京的秦淮河、苏州的山塘、盛泽的归家院,以及杭州的西湖等,都是著名的娱乐空间。

明代开国,奠都南京。这一带江河清洁,人多佳丽。日常生活,官场中的饮宴,民间出游等消闲或狂欢活动,都脱离不了青楼的影子。一时风华之盛,于秦淮河两岸悄然而现。

张岱对秦淮河边的河房青楼印象很深,说这里方便寓居,方便交际,更方便淫冶,虽然房价较高,但“寓之者无虚日”;河面灯船、画舫往来不断,两岸水楼中,“茉莉风起动儿女香甚,女客团扇轻纨,缓鬓倾髻,软媚着人。”洪承畴更以艳羡的口吻说道:“秦淮一波,红桥片石,其香艳沁人,魂梦至是。”

冯贤亮|明清中国:青楼女子、两性交往及社会变迁

《柳如是》剧照

孔尚任的一部写实性戏剧《桃花扇》,里面一位重要人物鸨婆李贞丽,有一段唱词:“深画眉,不把红楼闭;长板桥头垂杨细,丝丝牵惹游人骑。”显得颇具情调。孔氏借李贞丽在剧中的出场,将秦淮河一带的风月景观与人情故事,一笔带出:“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

冯贤亮|明清中国:青楼女子、两性交往及社会变迁

昆曲《桃花扇》剧照

这短短数言,使秦淮河一湾两岸,杨柳街道,林立的青楼,烟花风月之家,一幅迷人的春色跃然眼前。李贞丽出身的旧院,讲到的“长桥”,既是青楼之最,更是男性向往的所在。长桥,是长板桥的简称,在南京旧院墙外不远的地方,环境幽雅宜人,每到晚上,灯火竞辉,青楼女子们就弹起各种乐器,与金缕红牙声相间,“入其中者,无不人人自失”。

每逢秋风桂子之年,也就是乡试之时,“秋闱”之期,四方应试者毕集于旧院,结驷连骑,选色征歌;有的邀旬日之欢,有的已订百年之约。

冯贤亮|明清中国:青楼女子、两性交往及社会变迁

其中,著名的青楼女子数量实在不少。像李十娘,外貌出众,所谓“娉婷娟好,肌肤玉雪”,所居之地“曲房秘室,帷帐尊彝,楚楚有致”,余怀与朋友们举行诗文之会,必以李十娘的私人空间为活动场所。再如葛嫩,更是才艺无双,余怀曾与桐城名士孙克咸一同造访其居:“阑入卧室,值嫩梳头,长发委地,双腕如藕,面色微黄,眉如远山,瞳人点漆。叫声‘请坐’。克咸曰:‘此温柔乡也,吾老是乡矣!’是夕定情,一月不出,后竟纳之闲房。”余怀用了二十八个字,尽展葛氏的美丽与其内闱的温馨。

在余怀的《板桥杂记》中,至少有25位青楼名妓给余怀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她们大多美丽、聪慧,有才学、识见,通晓民族大义,有崇高的气节和献身精神。

青楼虽以艳华闻名,但其容纳的多是社会弱势群体,其具体生活情境和作为一种特定文化的载体,以及国家与社会对她们的态度,上述文人的记忆,或可反映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