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会作为国家一级专业学会,在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直肩负着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与此同时,中国民俗学会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咨询机构,也是该委员会2015-2017年的审查机构成员。可以说,中国民俗学会深度参与了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非遗保护和《公约》实施。尤其是近年来,学会在时间民俗、岁时节令、传统知识和实践,乃至非遗主要领域都形成了学术梯队,集聚了相应的智力资源。 中国民俗学会为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自该遗产项目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以来,我会认真履责,积极发挥作用,为该遗产项目的保护付出了专业学会应有的努力。这里,我从以下六个方面作简要汇报。 一、凝聚共识,明确责任 在二十四节气列入名录之际,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研究员就明确提出,“学会将根据非遗保护主管部门的部署和要求,从人力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上,在本会的二级机构和专家学者之间组建保护二十四节气的共同行动工作组,同时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和相关社区一道积极探索,共同努力,切实建立起有效的交流渠道,分享保护经验,以利实现多元化行动方协同增效的保护机制。”本会学者和会员们也普遍认识到学会在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中应有多方面的责任担当--传承和传播二十四节气的价值与意义;让公众在当代人的生活世界中认识和理解二十四节气;加强学术研究,重视遗产表述,确保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准确传播;高度关注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创造力及其在当下的再创造;积极行动,让申报工作中制定的“二十四节气保护计划”落到实处;发挥专业学会在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中应有的咨询服务作用。以上取向已成为学会广大会员的共识。 二、建立专门机构,构筑多元行动方协同增效的保护机制 2017年以来,中国民俗学会与相关社区和政府部门共建了三个研究中心,皆为学会专设的二级机构: ——与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政府共建中国立春文化研究中心; ——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共建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 ——与三门县人民政府共建冬至文化研究中心。 在组织方式上,主要由时间民俗研究方面的专家担任中心的领导职务,负责学术工作;共建单位则承担日常管理工作。从业务开展上看,各中心都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先后已召开两届立春文化传承保护研讨会,中国二十四节气学术研讨会、春分祈福学术研讨会、2017冬至文化论坛等,有效地培养了二十四节气的研究人才。 各中心的活动集中在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节点上,针对遗产项目保护的重大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多种媒体进行传播,增强了二十四节气活动的影响力和可见度,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对增进代表性社区的传承自信、保护自觉起到了积极作用。学术活动也邀请上级主管部门、社区代表、中国农业博物馆参加,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 此外,本会还为社区能力建设提供学术支持。今年2月,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民俗学会主办,柯城区委宣传部、柯城区教育体育局(文化局)承办的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能力建设培训班在柯城区召开,来自浙江、湖南、广西、贵州的社区组织代表等四十余人参加培训;本会学者则承担策划方案和培训工作。 三、推进二十四节气学术研究 其一,通过主办、联办和参与各种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或工作会议,推动二十四节气保护的社会化进程。这里略述二三: 2016年12月20日,中国民俗学会召开“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专家座谈会”,召集本会从事时间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者,与来自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和中国农业博物馆的专家们一道就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展开专题研讨,并就今后的保护工作和履约举措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2017年7月20日,“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中美日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学校”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举办,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研究员开设专题讲座“政府、学界和民众在二十四节气的申遗过程中的作用”。 中国民俗学会2017年年会于10月27日至31日在贵阳举行,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澳门、台湾的34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年会共分为9个分会场、44个时段的专题研讨,其中“二十四节气调查与研究”成为深度对话的重要论题。 其二,加强专业阐释,推出研究成果 2017年以来,我会学者积极推进学术研究,在节气的起源发展、文化精神、节气与农业生产、节气与民众生活、节气与养生、节气的海外传播、节气的保护传承,以及具体节气的研究方面都出现了颇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如《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田野花信风——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等。与此同时,在《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论坛》两种学刊上推出二十四节气研究专栏,共发表12篇学术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既是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为保护传承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 其三,开展田野调查工作 除了成立专门机构外,中国民俗学会还应地方政府和相关社区的邀请,前往二十四节气集中传承地进行田野考察,实地参与观察节气民俗实践活动,并在现场座谈会期间从专业角度出谋划策。比如,浙江遂昌在2018班春劝农活动期间召开了班春劝农传承保护工作研讨会,多位民俗学者作专题发言,并结合社区传承实践,提供具体的智力支持。 我会学者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子课题《中国节日志·清明节》,在全国二十多个集中传承地开展定点调查,由此形成80多万字的清明节专志,即将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在非遗保护的提高认识行动中,本会老中青三代学者通过各种媒体平台或开设专题讲座,增强广大民众对于节气文化的认知,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 首先,通过传统新闻媒体推广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报刊发表《中国人的时间制度》《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惊蛰至,雷声起,桃花开》《清明,春天的节日》等文章。多位学者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清明特别节目《我们的节日——春风春雨话清明》(2018年4月5日18:55)提供学术支持。 其次,利用互联网和微信等媒体定期传播二十四节气知识。例如,在中国民俗学网开设“二十四节气”专题栏目;在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定期推出节气文章;指导北师大民俗学微信公众号定期推出节气文章;应光明网之邀,在农业博物馆参与二十四节气展览现场直播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