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天津市教委、市卫计委、市健康教育中心等主办的2018健康大讲堂,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中老年时报》等单位主办的中医名家讲坛,联袂举办的今年首场讲座在市政协俱乐部礼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全国名中医张伯礼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以“健康中国和中医养生保健”为主题,为500余名中老年朋友解析了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略。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今年初,张伯礼院士提出将24节气养生保健知识在新闻媒体上向广大市民群众传播和推广的创意,由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中老年时报社携手中医学专家为市民和时报读者撰稿,开设“中医名家谈节气养生”专栏。张伯礼在《中老年时报》上刊登开篇之作。中医名家讲坛系“中医名家谈节气养生”之后,大学和本报再次联手打造的公益性活动,计划每季度邀请一位全国知名的中医名家为市民宣讲中医保健知识,传播中医文化。张伯礼告诉记者:“我是《中老年时报》的忠实粉丝,每天我都认真读报,还积极剪报。《中老年时报》关注健康,我要在这个平台上,与读者一起铸就健康!” 现年70岁的张伯礼,几十年来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曾先后三次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创建了效应配伍理论和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关键技术,开拓了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领域,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张伯礼表示,健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应把健康融入所有领域之中,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人人都应做健康的第一责任者。“作为医生,有责任做好健康科普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健康知识。心脑血管疾病目前是我们国家人口第一大死因,占总体死亡率的40%以上。但病并不是一下子得的,都有很长的潜伏期,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果大家平时多注意,可以使疾病不发生、晚发病。” 全球面临慢病挑战 张伯礼的讲座从三个方面展开:他首先介绍了国际上对医学与健康发展的认识,在全球范围内健康观念转变的情况;随后,畅谈了当代中医的发展状况;最后着重解析了如何自我保健的问题。 张伯礼阐述,现代医学面临的第一次挑战是烈性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经过几代医学人的不懈努力,一个个医学研究成果已使传染病的发生得到有效遏制。 第二次挑战来自非传染性慢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障碍性疾病、肿瘤等。这些都是多基因、多靶点通路疾病,是影响多种组织或细胞类型的疾病。具有潜伏期长、治疗周期长等特点,常被称作慢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对人体器官和组织危害极大,被列入难治愈的病症,需要终身治疗。 报告显示,中国每年约980万人因疾病死亡,心脑血管病占45%,肿瘤占23%,慢性肺病占11%,糖尿病占2%。目前,我国慢性病发病率呈较快趋势上升,患病人口超过2.6亿。以“治病”为目的的医学模式,若不能遏制慢性病的增长,将面临困境。只有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的医学,才能有效促进民众摆脱疾病阴霾,走向健康之路。 张伯礼讲道:“中医学虽然古老,但其理念并不落后,中医整体观念对应着现代系统科学,辨证论治对应着精准医疗,养生保健对应着预防医学,复方治疗对应着组合药物研究。中医很多理念都是现代医学的前沿,现代医学的理念与中医是一致的。” “治未病”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谈到养生保健的话题时,张伯礼鼓励大家要做健康的主人。他引用了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批评一些人不爱惜生命,追逐荣华富贵的故事,进而提出“健康为本”的道理:身体是本钱,是知识、财富的载体,是一个人为社会、为事业、为家庭所起作用的惟一基础,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重于一切。 张伯礼说,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曾提出:“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中医养生学的精髓集中于先哲创立的“上工治未病”的理念之中。因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从健康到亚健康、高危、出现临床症状、治疗、康复的过程,有着时长不等的潜伏期,亚健康、高危这个阶段都应该属于“未病”的范畴。 有关“治未病”,他引用《内经》中的一段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解析了未病先防、将病防发、已病防变。 对于健康无病者,重在养生调摄,预防疾病的发生。很多疾病的发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冠心病。血管硬化是逐渐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是一下子就得的,这恰恰给了我们一个控制和预防疾病的时间。 “将病防发”中的“将病”指欲作未发,包括病情潜隐,尚未显露,几乎无自觉症状,病情较轻微,仅有先兆表现。中医讲“有诸内必形之于外”,察微知著,治其苗兆。至于“已病防变”,清代名医叶天士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是讲人已经得病了,要防止传变。 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脑卒中的最大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非常高,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知道了也不能正确控制。很多人说高血压药血压高的时候吃,不高就不吃。其实,高血压是“无期徒刑”,要终生治疗,一生与药为伴。而一直吃药不代表天天吃药,高血压的治疗有一个阶梯疗法,第一个阶梯吃一种药,第二个阶梯吃两种,第三个阶梯吃三种;等病情减轻了稳定了,再逐渐减少,甚至达到一段时间停药。 张伯礼说:“我的经验是夏天可以少吃药或者不吃药,到了秋天十月份天冷了之后,一定要加药,血压不高也要加上,转年到三四月份就可以减量。动态的波动,因人而异。我有几位老年大学的老学员,他们也是高血压患者,他们按照我的方法做,保持了高血压30年平稳。血压平稳很重要,忽高忽低就要出问题,高血压的治疗是以平稳为目标。就像玻璃杯放在冰箱里冻冻不坏,放在热水里煮也煮不坏,要是冻起来,马上又去煮,就会炸裂,明显的起伏波动就会危机四起。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盐饮食、超重/肥胖、过量饮酒和长期过度精神紧张。” 清静养神,形与神俱 张伯礼阐述了他多年探索归纳的中医养生法。他介绍,《黄帝内经》中讲道: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居,坚五脏而通经络,避虚邪而安正气。这是中医养生的制胜法宝。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和实践,他认为中医养生方法可归纳为清静养神,形与神俱。即养神与静心是首要的。养神之道贵在“静”,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要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内无所虑,外无所逐。七情过度可以致病,即“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喜伤心”“恐伤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