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新闻 > 疝气患者日常养生的注意事项

疝气患者日常养生的注意事项

时间:2018-05-13 20:31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疝气患者日常养生的注意事项

联合国规定的长寿地区标准是每百万人口中有百岁老人75位,而在江苏如皋市的145万人口中,百岁老人已达172位,90岁以上的老人更超过4000人!专家认为,这与如皋地区“二粥一饭”的独特饮食习惯有关,如皋百岁老人中有74%的人每天早晚吃粥,因为吃粥可以减少热量的摄入,防止肥胖,有效抑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发生。无独有偶,巴马的百岁老人中有74%的人每天早晚都要喝粥。

殊不知,立夏过后,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体大量排汗,体内水分流失多,使血液黏度上升,血液循环受阻,易诱发中风、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夏季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Q那么在立夏来临之际,我们要注意哪些养生秘诀,才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安然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呢?立夏养阳,重在养心传统中医认为,立夏时节,天气渐热,植物繁盛,人的心阳会逐渐旺盛起来,直至盛夏达到高峰。四季中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加上气候炎热,汗液外泄,易耗伤心气,令人烦躁不安,故立夏养生要注意“养心”。

在五谷之外还有许多杂粮,如加入红豆、红枣、莲子、桂圆,可增强养心、补血效果;加入黄豆、山药、山楂、白豆,利于健脾胃;绿豆、枸杞则能使养肝、护肝功效增加。肠胃功能较弱或溃疡患者,喝粥有利于调养肠胃。春夏可选用龙眼枸杞粥(龙眼肉、枸杞、薏苡仁、橘皮、粳米)健脾养肝祛湿,秋冬可选用腊八粥(百合、红小豆、栗子、核桃肉和梗米)补肺养肾。哈佛大学对10万人进行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每天喝一碗约28克全谷物熬成的杂粮粥,可降低5%的死亡率和9%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

2500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用热稀粥助药力。进入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南宋著名诗人陆游(1125—1210)曾作《粥食》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他享年八十有六,他深受米粥补养之益,从中悟出吃粥养生是延年益寿最简便有效的妙法。北宋文人张耒,对米粥养人的体会很深,认为每日清晨吃米粥是进食补养的第一妙诀。

若能保持笑口常开,恬淡虚无,不仅有利于改善血管功能,还能协调人体各脏器,使其保持正常状态。清饮食立夏时节,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食用过多油腻、易上火食物,会引发痤疮、口腔溃疡、便秘等病症。因此饮食宜坚持“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以低脂、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吃蔬菜、粗粮以及鱼、鸡肉、豆类、小米、山楂、杨梅、香瓜等。少食动物内脏、肥肉、含盐量偏高的食物,白天宜食葱姜少许,以养阳气。

据《礼记•月令》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这种迎夏的仪式是很庄严很隆重的。过去,民间还常以立夏的阴晴测一年的收成,认为立夏这一天下雨最好。民谚有“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之说。立夏称重我国民间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就有病灾缠身。如在江苏扬州,立夏日有吃五香茶叶蛋、吃七家茶、不坐门槛、称体重等预防疾病之举。

粥助药力、延年益寿药粥调补是以五谷为基础的一种养生长寿的方法。白粥本身就很有营养价值,古人往往制成药粥,既可保健养生,又有治病之功。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粳米就是一味常用“药”,一付药用量在100g以上。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的《食治篇》中称,粳米能“养胃气,长肌肉”。

而中医所说的“心”,除了心脏外,还包括心理因素。因此养心莫若养性,尤其是中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避免心火内生,这对夏季养生也是极为重要的。除此之外,健康合理的饮食作息与日常运动也非常有利于春夏之交的心脏养护。立夏养生四要素慎起居《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立夏过后气候变化比较显着,应晚睡早起,以顺应阴阳变化。同时,人们应养成午睡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