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许 鑫)从56岁开始上天津市老年人大学,如今74岁仍坚持守望在心爱的校园。18年来,家住滨海新区汉沽街前坨里社区的刘蜀奎大娘,往返140公里路程到市区上课,先后参与学习20多门课程,被街坊四邻誉为“学习型老太太”。今年3月,汉沽老年大学新校舍启用,她又成为汉沽老年大学的志愿者,每天清晨7点准时出现在校门口,用笑脸迎接着每一位学员。 上大学是刘蜀奎一直以来的梦想,退休后,她萌生了上老年大学圆大学梦的想法。2000年起,她报名参加天津市老年人大学课程,自此开始了不同寻常的学习生涯。“最初上市老年人大学时,我报了河东校和河北校的课程,每天要跑两个地方。”刘蜀奎告诉记者,为了在早晨8点前到校,她每天凌晨3点半准时起床,洗漱吃早点,4点出门,步行20多分钟到汉沽中心站,乘坐从汉沽到市区的第一班公交车,到市区后再转车,经过50分钟后才能到学校。上午课程结束后,她还要乘车去另一所学校,午饭就在车上吃。下午放学后再乘车回汉沽,到家一般都要晚8点以后。 在别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的上课安排,刘蜀奎却乐在其中,她先后上了文学写作班、电脑班、英语班、太极拳班、剪纸班、美术班、二胡班等20多门课程,取得了通讯员证,考取了天津市银发导游证。“学校里开设了150多门课程,我想在有生之年全部学过来。”刘蜀奎说。 不过,伴随今年汉沽老年大学新校舍启用,刘蜀奎舍弃了把150多门课学全的个人愿望,而是投身到汉沽老年大学的志愿者活动中。“从2000年至2017年年底,我在市老年人大学学了18年,对那里非常有感情,学校特意给我颁发了毕业证书。汉沽老年大学的成立很不容易,学员比之前增加了很多,得知学校需要人帮忙,我自告奋勇成为志愿者。”刘蜀奎说,她每天早晨7点就到学校,先在门口迎接学员,然后做校务管理工作,还经常到班上客串“辅导员”,讲述自己学习的经历以及健康、养生、防骗等知识,非常受学员欢迎。 “我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中老年时报》的读者,我觉得要发挥余热,首先要学习,充实自己,然后把知识传递出去,这才是真正的快乐。我还要坚持下去,活到老、学到老。”刘蜀奎笑着说。 |
上一篇:青海称多县嘎觉吾中老年歌舞协会
下一篇:老年文化节丰富又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