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记者刘璇 通讯员谯玲玲 崔毅 胡弘 社交方式不断更迭,交往的礼仪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前,人民日报一条关于“没事别打电话”的社交新礼仪微博,炸出了无数“电话恐惧症”患者。网友纷纷吐槽“手机常年静音”“害怕铃声响起”“不仅抗拒接电话,也拒绝打电话”“能网上留言的,绝不发短信;能发短信的,绝不打电话”…… 记者了解到,“电话恐惧症”在年轻人中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美国最近发起的一项针对年轻人的社交调查显示,35.6%的受访者患有重度电话恐惧症,他们听到手机铃声就会紧张不安。 “在给人打电话时,如果对方没有接听,我反倒松了一口气。”26岁的陈阳(化名)发现自己患上了严重的“电话恐惧症”,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打电话,实在要打也是能拖就拖。 抗拒打电话 鼓起勇气打出去却希望对方不要接 “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每次听到这句话,陈阳都会长吁一口气。 26岁的陈阳在一家会展公司当客户经理助理,工作要求她24小时开机,更不能漏接任何一个电话。最近一个多月,性格开朗健谈的她,一碰上打电话接电话就开始莫名地害怕。前天,屡因打电话影响工作效率而被领导批评的她,找到了武汉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 在接诊的副主任医师梅俊华的耐心询问下,陈阳回忆,一个半月前她负责一个项目的布展,在跟领导和客户讲解细节时,客户有诸多不满意,还当着领导的面质问她。客户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自己很紧张,以致后来说话都语无伦次。“那天一送走客户,领导劈头盖脸一阵批评。”陈阳一脸无奈地说,只要看到领导和客户的电话闪现在手机屏幕上,心里就会紧张,不知接通后又有多少麻烦事。 陈阳告诉梅俊华,打那以后,有事就发QQ和微信,实在要给领导打电话,就把要说的话先在纸上写好;跟客户打电话,总是要拖到把手头的事全做完了以后,还要给自己找各种不打电话的理由。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打通了电话,心里却一直念叨:不要接,不要接。更可怕的是,陈阳发现自己在和客户沟通中,越来越不会在电话中说“不”。 每天接打近百个电话屡被客户数落 女主管“声音过敏” “每天要接打几十上百个电话,一天下来耳朵生疼。更难受的是客户经常在电话里数落自己。”38岁的赵茜(化名 )告诉记者,她现在一听到电话铃声就怕。 赵茜在二手房置业公司当主管,入行两年多,每天从早到晚两个手机此起彼伏,一天至少近百个电话。一个月前,她发现挂了电话很久耳边还是嗡嗡作响。很快,她发觉自己的耳朵对一些细小的声音变得异常敏感,甚至连听到开关门声、关灯声、马桶抽水声、炒菜声、抽纸巾的响声……耳朵都会疼痛难受,好像有尖锐的东西使劲往里面钻。之后,她便开始整夜失眠。 前几日,饱受“声音”折磨的她,找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曹永茂教授。追问得知,赵茜那天接到一个客户电话,对方在电话里不断数落她,还扬言要向公司告状。 “问题并不是出在声音上,而是隐藏在声音背后的压力。”曹永茂说赵茜是典型的“声音过敏”。 他解释,人在重压之下会变得敏感焦虑,长时间受到电话铃声刺激更会加剧内心焦虑,无形之中潜意识就会把声音“放大”。 怕尬聊怕催婚 和父母打电话都变成困难的事 在IT公司上班的程序员吴曦(化名)坦言,现在跟谁都不想打电话,连查话费都宁愿发短信。性格内向的吴曦,工作整天与数据代码打交道。他发现除了吃饭喝水,一天下来,嘴巴几乎都没张开过。 在吴曦看来,网络沟通比电话畅通得多。网上可以畅所欲言,回答别人的问题时,可以有时间想一想,避免打电话沟通时的尴尬,不想回答的问题干脆不理。时间一长,就连跟父母打电话都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从来不主动往家里打电话,接电话时敷衍两句就借口挂掉。“我实在不知道该跟他们说什么。” 记者随机采访了15个20-30岁的年轻人,仅4人表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30岁的曹女士吐槽说,妈妈经常打电话让她去相亲,总问最近有没有遇到合适的男士。“电话一响,就怕是我妈打过来逼婚的。” 为啥偏偏是 打电话 让人紧张 值得一提的是,社交焦虑可以表现为对打电话的恐惧和逃避,但害怕打电话的人有很多并不会害怕其他的社交场合。 为什么偏是电话让我们产生了不适呢? 相比短信、邮件、线上聊天工具,电话是一个即时性较强的交流方式。使用短信或邮件进行文字交流时,你来我往之间存在时间间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利用这个时间,人们就可以重新检查自己的回应,以确保正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而电话交流需要双方及时回应对方刚结束的话语,在这短暂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快速加工对方传递的信息,确定自己的态度,组织成适当的语言,并用适当的口吻说出来。如果没能及时完成回应,就会形成尴尬的“沉默阶段”。 面对面的交流同样需要较快速的反应,但它却没有电话那么可怕,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加工的信息绝对不只有语言这一部分。对方说话的神态,动作等信息也被我们看在眼里并进行加工。在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线索,作为自己接下来言行的参考。但在电话交流中,面部表情、动作等社会线索全部被屏蔽,人们只能通过声音及语言来决定自己的接下来的表达,因此人们对“说错话”的担忧可能也会随之增加。 此外,与其他社交方式相比,人们可能也更不容易学习到有关接打电话的经验。毕竟,我们很少有机会能听到别人电话中双方的声音。 有研究认为,相比文字或面对面的方式,电话可以说是对社交技能要求更高的一种场合,因此我们对它产生更多焦虑也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大多数人,“电话恐惧”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我们只要坦然接受它就好,不需要太过担心。 本报综合 我们害怕电话的时候 究竟是在害怕什么 “现代社会中有‘电话恐惧症’的人不在少数。”武汉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咨询师梅俊华称,“电话恐惧”本身并不是一种真的心理疾病,一定程度上,它是社交恐惧和社交焦虑的一种表现,是焦虑情绪应激下的本能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