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康复教师张甲汝(右一)指导听障儿童开展舞蹈艺术训练。新华社记者 程楠 摄 新华社兰州4月17日电(记者程楠)看着卡片上的图画,在语言矫治师指导下,佩戴人工耳蜗的张启蒙口中“弟弟、弟弟”的发音逐渐清晰。 4岁的张启蒙家住中国西部的甘肃省定西市,这是他在省城兰州上的第二次语言矫治课。“他才刚刚开始上课,相信以后会越说越好。”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语言矫治师肖发胜说,在该中心,和张启蒙类似,还有100多名听障儿童正在进行康复训练和语言矫治。 近年来,中国有关部门正在努力推动针对贫困聋儿的人工耳蜗植入项目,帮助他们进行康复训练和语言矫治。越来越多听障儿童在医护人员的关爱下,逐渐找回属于自己的生命韵律。 在地处兰州新区的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数十位年轻老师通过开展儿童个别化教学、言语矫治、亲子课堂等特色课程,为甘肃及周边省区的听障儿童进行科学的免费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和矫治,帮助他们找回声音,回归正常生活。 舞蹈教室里的音乐由远及近,数十个佩戴人工耳蜗的小朋友在老师带领下排队舞动起来。带领孩子们跳舞的张甲汝本人就是一个有听力障碍的残疾人,今年24岁。 “6岁以前,我就开始接受听力康复训练和语言矫治,后来大学毕业,就来到这里帮助孩子们。”能正常交流、美丽大方的张甲汝已在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工作近三年,为孩子们教授舞蹈课和美术课。“让孩子们看到我,就有信心融入社会。” 及早治疗并接受康复训练,渐成听障儿童家长们的共识。32岁的刘调英来自天水市武山县,他4岁半的儿子已在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接受免费治疗两年多了。“孩子刚植入人工耳蜗后不会说话,经过康复训练,这两年话说得越来越好。”刘调英说。 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康复一科负责人宋秉莹介绍,根据中央财政下拨的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资金,中心按每例8.85万元标准对不满7岁的听障儿童给予补助,其中包括人工耳蜗产品、植入手术和康复训练。 为了更好地让听障儿童融入社会,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还创办了人数超过200人的省级示范性融合幼儿园,其中,一半是听障儿童。“我们安排恢复较好的听障儿童和正常儿童一起上课,帮助听障儿童走出无声世界。”宋秉莹说。 通过多年不懈努力,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已累计训练听障儿童4130名,近800名听障儿童接受康复训练后分别进入小学、中学和大学就读。 甘肃省听障儿童康复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是中国听障儿童康复矫治工作的一个缩影。中国自2009年启动“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以来,截至2016年底,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3亿元,为2万名贫困重度聋儿免费植入人工耳蜗并提供康复治疗。 关爱残疾儿童,让他们能正常生活、学习是关键一环。而残疾儿童的数量和需求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为了全方位关注残疾儿童成长,就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甘肃省残联理事长华文哲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