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今天清晨4时13分迎来24节气中的“清明”。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中医二附院养生专家石陨介绍,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时节,晴雨多变,需注意养生,同时也有一些风俗需要了解。 清明节气在每年4月5日前后。与其他24节气不同,清明还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关于清明祭祖和扫墓,民间有“前十后十”之说。专家介绍,相传清明时节后人于坟前祭拜先人的习俗源于先秦,后至隋唐,又出现“寒食节”上坟的风习。再后来,因为“寒食节”是在清明的前几天,很多人会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两节合一,就形成现在清明扫墓的习俗。 专家表示,清明祭扫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后人铭记先人,感恩先人。当然,清明时节,不是只有祭祖和扫墓,人们还可外出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这些风俗活动也延续到了现代,现在很多人利用清明小长假,带上家人或约上三五好友来趟短途旅游,踏青赏花,邂逅最美的春天,同时也能让疲劳的身心得到放松。 清明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但生活在天津这个码头的老少爷们儿,最信奉的是清明来源于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时期,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奉晋文公,使其得以生还。后介子推功成名就隐居绵山,而晋文公放火焚山,逼介子推复出做官。孰料介子推留下一首遗诗,决意焚身一死。其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被介子推感动,下旨规定介子推的祭日严禁烟火,吃寒食。因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后来就把寒食与清明合并为一个假期。为什么天津人信奉这个来源,因为天津老少爷们儿讲义气,也最崇敬有义气的人。所以每到清明前后,戏曲舞台、说书唱曲的都上演《火烧绵山》。达官贵人婶子大娘痛哭流涕:“看看人家介子推,不为当官,愿君清明。” 那么天津人过清明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两个字:感恩。 这与咱的文化底蕴、民风民俗有关,我们感恩赐予我们生命的先人和居于生命链条上端的列祖列宗,以及为民族造福的先烈先贤。天津人扫墓的突出特点是:行礼完毕,家庭中主要成员要在墓前“念叨念叨”,向故去先人说说哪个后辈娶妻生子了、哪个后辈考上大学了,再说说家庭和睦、妻贤子孝,敬请老人放心、福荫子孙……同时,后代在缅怀先人时,也在思考着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天津人在清明还感恩养育人类的大自然。扫墓过后,还有踏青、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一系列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领悟生命的真谛。 天津人的清明讲究嘛呢?咱最讲究“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对得起祖宗”。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家中没有祠堂和祖宗牌位了。但我发现,近年来,不少人在撰写家庭回忆录、家史,有的则是每位家庭成员写一两篇,全家人的文章汇集成册。我应邀出席过筹划写家史的家庭会议,看到他们在情动时,老人与子女的多次流泪……这就是我们天津人知道感恩,重视家教、家风、家规、家训的民俗民风,也是我所感受到的天津人的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