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保健 > 烧钱买保健品的老人在想什么?

烧钱买保健品的老人在想什么?

时间:2018-04-07 15:18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微信公众号“澎湃人物”(ID:nonfiction2018)4月4日消息,“‘我说我是为自己好!我多活一年就多享受国家(的福利)。’她去开会,那些保健品推销人员都是这么说的,‘你把身体保养好,多活一年多拿国家几万哦!’朱秀芳说起某保健品公司在附近开了家养老院,突然长叹一口气,神色感伤:‘像你们年轻人,不懂我们老年人的事情。假设我们今后遛不动了,谁晓得是个啥子。’”

早晨六点,重庆的天尚且微亮,杨家坪的部分老人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吃完简便的早餐,拎个保温杯,挎个小包或环保袋,迎着朝露出门。

家中熟睡的儿孙们并不真正知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究竟是去干什么。

既不是晨练,也不是买菜,他们的目的地,是隐匿在杨家坪各个角落的保健品会销点。称之为“点”,是因为有些无证、无照、无招牌的地方实在不能叫“店”。

他们把保健品会销活动称作“开会”“听课”。7点的会,6点半就已坐满。一小时后散会,老人们鱼贯而出,每人手里拿着几个鸡蛋,或一小袋面条,脸上都是丰收的表情。如果你看到有人小碎步跑得急匆匆,那必定是赶往下一场活动去了。要是迟到了,就得等“下一班”。

69岁的朱秀芳便是赶场子跑活动的人。她每天至少要开五场会,上午三场,下午两场,像上班一样。她说课不得耽误,“下雨下雪都要去!”

“亲儿女都没这么热情”

在朱秀芳的家里,放着一大箱的保健品和一大麻袋的水瓶。她和老伴从不买水喝,那一大麻袋,都是平日里在街上一个两个捡回来的。

烧钱买保健品的老人在想什么?

左为朱秀芳捡的水瓶,右为朱秀芳买的保健品。本文图均为澎湃新闻记者张小莲图

3月14日,儿子打电话说要过来,老伴赶紧把那一麻袋水瓶拿去卖,卖了不到20元。儿子不准他们去捡破烂,看见了就要说。“年轻人要面子,觉得你捡垃圾给他们丢了脸。”朱秀芳模仿儿媳的语气,“她说‘我们没给你吃饭啊?没给你生活费啊?你要去捡垃圾!’”

17年前,孙子出生,她和老伴从万州农村来到杨家坪,每天买菜做饭带娃。去年,孙子上高中住校,不需要他们操心了。儿子一家三口搬去了40多公里远的北碚区,她和老伴则留在杨家坪租房住。

朱秀芳说,分开住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同。“他们说我们老的不爱干净,又啰嗦,说我们太节约,他们看不惯。”另外,她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去开会,经常吵到他们睡觉,他们也不高兴。分开住,大家都自由。

腊月二十七,儿子接他们去北碚过年,他们住不习惯,正月初二就回来了,“回来舒服些”。

儿子儿媳一直反对她去开会“洗脑”,但至今都不知道她买保健品。她悄悄买,悄悄吃,藏在衣柜里、床底下。推销人员经常打电话来,儿子冷言冷语地说:“老太婆比我工作时间电话都多。”不管家人怎么劝阻,她还是要去,不让她去,她就吵。儿子儿媳工作忙,也没空管她。

十年前在直港大道的“敬老之家”,朱秀芳第一次接触保健品会销。当时的经理是她万州老乡,每天车子接去开会,请吃饭、包饺子、送礼品,相处得很好,“最后不买都不好意思了”。

这种打亲情牌的招数在保健品营销圈沿用至今。一见面就认干爹干妈,每天给你打电话,嘘寒问暖唠家常,时不时提着水果登门拜访;一口一个“爸妈”,喊得贼亲热,给你端茶递水,洗脚捶背;甚至情绪到了,扑通给你跪下。有一次,工作人员给年纪大的老头老太洗脚,有些老人都流泪了。

朱秀芳也被认过“干妈”。

对方先是推销亚麻籽油,100多元一瓶,所有掏了钱的人,都认干爹干妈,然后请吃饭送礼品;熟络之后,开始推销一种西洋参胶囊,天花乱坠,讲到你“心满意足”。

她咬咬牙,花2600元买了一份。回来打开一看,根本不是什么胶囊,而是一种褐色的粒丸。

朱秀芳傻了,感觉被骗了。但不能退货,又不敢吃,最后一粒没吃,送了人。“这两千六丢得最冤枉!怪我自己蠢噻!”

朱秀芳说自己是被工作人员的热情感动,所以相信他们。“对我们多好啊,给你捶背,给你倒热开水端到手上,自己儿女都做不到这样。”

有一次,她拿了个保健品样品想让儿子上网查,儿子一口拒绝:“我才不给你查!我才不管你那么多!”并警告她,“老太婆,我一再强调不准你参加,你哪天上了当受了骗,你回来莫哭!”

“不但不查,还要挨噘。”朱秀芳再也没提过此事。即便后来被骗到睡不着觉偷偷哭,她也没有告诉儿子,因为“说不出口”。

“包治百病”的诱惑

朱秀芳和老伴是农村人,没有退休金,只有每月95元养老金。她买保健品的钱,都是平时一点一滴省下来的。

他们很少买肉吃,菜只买下午5点以后的,一把青菜一块五,还要一毛两毛地讲价。两人一天的菜,常常花不到十块。儿子每月给1500元生活费,除去水电燃气物业费,还能攒下五六百。

朱秀芳连看病都买便宜的药,却愿意一次性花大半年攒的钱去买保健品,投入到虚幻的期望中。五年前她第一次买的雪灵芝口服液,5盒一份,近三千元,说“吃了啥病都好”。

老伴知道后,责怪她把钱浪费在骗人的东西上:“你吃都舍不得吃,穿都舍不得穿,你要为你那个命,花那么多钱去买,你没得花撒!”

朱秀芳不听劝,继续开会,继续买,前后买了二三十次,花了三万。

推销人员常说一句话:“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今天不保健,明天进医院。”她患有结肠炎、气管炎、骨质增生等多种病,久而久之就被洗脑了。“现在这么好的社会,谁不想多活几年撒?”

她买过一种名为“顺势牡蛎一号”的营养细胞液,号称“美国进口”,药店买不到,平时要580元一瓶,这次“秒杀价”,只要298元。她买了2瓶,送10斤大米和贵州一日游,欢喜之下,又买2瓶。后来发现,另一家店才卖120元一瓶。

烧钱买保健品的老人在想什么?

朱秀芳买的“美国顺势牡蛎一号饮液”,包装上只有名字、logo和老人看不懂的英文。

朱秀芳不知道,这个号称“包治百病”的营养液,既没有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海关检验证明,也没有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国食健字”或“卫食健字”。

她也不知道,保健品只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在国外叫“膳食补充剂”,不能直接用于治疗疾病,凡以此为卖点都是欺诈。

被骗多了,朱秀芳慢慢意识到这个行业的问题:假货横行、虚假宣传、价格虚高。“医不了病,也吃不死人”。

尽管有所醒悟,但每天去开会,她“经不起诱惑”,说不买不买,去年12月还是“上了三千多块钱的当”。

那家店叫“美夕阳”,在直港大道,她每天必去。当时店里搞活动,每天发一小袋医宗苗疆康江牌维固胶囊,“今天发红的,明天发绿的”,免费送三个月。

朱秀芳吃了两个月,感觉睡眠好了,腰不痛了,腿也不痛了,就跟着大家买了四盒,打折价1980元。工作人员说要配蜂胶吃,又花1680元买了蜂胶。

事实上,朱秀芳买的这个“神奇”胶囊定价水分很大。此前有媒体报道,四川彭州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局的执法人员曾去往其生产厂家贵阳汇聚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调查,发现该胶囊的出厂价仅为每盒24元。

曾有业内人士在网上自爆,许多保健品超剂量生产,非法添加激素、止痛药、降压药,可能造成药到病除的假象。

“你敢再买,老子捶你!”老伴吼她。他担心儿子知道了会控制两人的生活费,保险起见,从她手里夺回了财政大权。

空巢老人、气氛与集体感

菜市场、超市、公园、活动现场,不管走到杨家坪的哪里,满眼都是老年人。尤以步行街为甚。毫不夸张地说,从早到晚,他们占据了步行街的每一个花坛、每一张长椅。

烧钱买保健品的老人在想什么?

杨家坪步行街上,随处可见老人聚众打牌。三位老人在夕阳下打牌,慢悠悠地发牌、摸牌、出牌,谁都不说话。

这些老人很多是厂退休职工,每月领几千元退休金。他们多数空巢,不跟子女住在一起,拥有大把的时间和可观的积蓄。

这使得杨家坪成了卖保健品的“据点”。

步行街上的两座大厦,跃华新都和重百大楼,里面很多租房都是卖保健品的。朱秀芳说,这些地方基本是“打一枪换一地”的“游击队”,卖完东西骗到钱就跑。加上地面上零零散散的门店,估计有上百家。

烧钱买保健品的老人在想什么?

“315”当天,重百大楼21层的润泽华康紧闭大门,贴告示称外出“培训”。

因“几年不搬”“态度好”而备受老人青睐的三邦养生馆,位于菜市场上方,每一个买菜的老人路过,都能听到里面热情洋溢的宣讲声。

一位男青年努力活跃气氛:“我们一起来寻找健康!寻找快乐!要不要得?”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