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图库 > 运动健身 > 原始积累:健康关口前移到运动健身

原始积累:健康关口前移到运动健身

时间:2018-03-29 14:45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自从迷上“暴走”之后,快40岁的李军感觉整个人状态好了很多,从“宅男”到“暴走一族”的角色转换带给他的不仅是两年多40余斤的减重,还有越来越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

  如今,和李军一样发生“变化”的中国人正逐渐增多,急速增加的马拉松赛事、电子设备上丰富的运动APP、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民间体育社团等都见证着改变——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引领下,日常参与健身的群体正从退休人群向中青年延展。

  然而从整体上看,多数人尚未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尤其是青壮年上班族,往往要等到身体“报警”才下决心动起来。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刘国永指出:“全民健身是主动健康、积极健康,是非医疗干预健康,然而目前多数老百姓仍存在轻预防、重治疗的认识误区,这一观念需要有根本性的扭转。”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郭建军强调,健身防病应贯穿生命全周期,而且效果是越早越好。他把运动和健康的关系比喻为“原始积累”。“跟挣钱一样,你有一万挣一块那很容易,你有一毛挣一块那很难。就是说,你原来健康储备多,通过锻炼就容易产生更多的健康,反之,如果原来健康储备少,那么通过体育锻炼产生健康也要费劲很多。所以我们有句话,叫年轻时候锻炼一天等于老了锻炼一年。”

  和很多在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一样,李军以前忙于挣钱,忙于实现理想和自我价值。银行账户数字见长,却往往忽略了身体的透支。

  两年多前,他是个大多数人眼中的“胖子”,常年几乎不运动。“最主要是身体比较虚,当时就真觉得这一过35岁,身体明显撑不住了,容易疲劳,还会动不动生小病。”他说,“那时候的日子真是过错了。后来在朋友带动下开始健步走,每天两万步,开始特别累,时间长了变化就出来了,现在每天不动一动就觉得缺点啥。”

  目前,中国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形成,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前的35岁提高到了2015年的76.34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对于生命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的,在政府和社会层面,在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健全保障机制的同时,也应梳理和定位运动健身的地位和作用,引导民众去寻求主动的健康。这关乎个体的生命质量,也关乎公共财政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这同样是一种“积累”。

  南京体育学院教授孙飙说:“目前我国保障健康的侧重点还在临床环节,康复逐渐重视了,但预防极少。我们应该更新观念,将健康的关口前移到运动健身,做好健身指导服务。”

  由于国内没有相关数据,在记者采访中,专家们纷纷引用美国的一个数据,即政府在公共疾病预防上每投资一元钱,就将减少8.5元的医疗费和100元的抢救费。

  刘国永说:“我们要重新定位体育,重新定位全民健身。如果重新定位之后发现新的定位是对的,那么一些东西可能就要推倒重来,我认为这样才有一种实现全民健康的希望和可能。”

  (执笔记者周凯、王恒志、吴俊宽;参与记者沈楠、朱翃、郑昕)据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