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看病有陷阱】 老年人渴望健康。随着网络的普及,不少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也会在网络上、电视广告中寻找治病良方。打着"某某医学院"、"某某专家"、"轻松治疗某某疾病"等旗号的往往就是陷阱,目的是让老人购买各类保健品和保健仪器。这些产品通常来路不明,不仅起不到治疗效果,反而可能延误病情。 【免费承诺藏陷阱】 一些不法商家在针对老年人出售商品时,往往会打出"买几赠几"、"无效退款"的噱头。但当老年人大量购买后,商家却再也联系不上了。 【虚假广告设陷阱】 《广告法》明确规定,医疗器械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者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以及'禁忌内容或者注意事项详见说明书'等内容。一些医疗器械对患有慢性疾病或有过手术史的老人并不适用,但商家却不提前说明。老年人花了钱,却买来只能闲置的物品。 【养生讲座变陷阱】 现在,市面上有不少针对老年人的所谓养生讲座,还常常以各类小礼品吸引人。叔叔阿姨,来领个奖品啊!不怕你不买,就怕你不来,领完奖品听完讲座,你还能捂得住你的钱袋子吗? 【冒充补贴造陷阱】 针对老年人的诈骗往往也很有针对性,常常打着疾病补贴等幌子。老年人通常会接到电话称,缴纳一定费用后,可以申请疾病补贴或是低价购药。但当老人缴纳所谓的费用之后,骗子就再也联系不上了。 【上门维修布陷阱】 一些不法分子还会冒充商家客服,提出上门维修等服务。当家中只有老人时,所谓的维修人员会谎称更换产品部件等,向老人收取高额费用。 【互联网金融新陷阱】 老年人通常对互联网金融知识了解不多,不知道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动辄20%甚至30%的年化收益意味着随时可能出现血本无归的结局。为了把老年人拉进互联网金融中,有些公司还以免费旅游、增送礼品为诱饵。不少老年人在最初尝到甜头后,就放松了警惕不断往里投入,最后往往损失惨重。 针对以上陷阱,老年人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在购物时要保留好购物发票、快递单据、合同和广告等证据。对于自己不太了解的领域,不妨先向子女、家人进行了解后,再进行消费和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