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3月16日电(张晋龙)3月的成都春雨绵绵,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鲜花吐蕊,柳枝翻绿。在锦江河畔、森林公园、天府绿道,越来越多的市民来到室外,享受绿色生态,感受城市魅力。正在公示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草案)明确提出成都将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这符合成都的城市特质,成都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也始终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让绿色成为城市最优质的资产。 有一种绿色在成都,正成为城市的新品牌 如今,逛成都有了一种新的方式,那就是在成都的绿道上走一走。 “平时我会和家人一起出去散步,去绿道上走一走、看一看。”家住锦城绿道边上的刘一兰说,“天府绿道,是成都打造的一张新名片。” 沿着熊猫绿道天晖路至益州大道段跑一跑,也是成都市民张女士“雷打不动”的日常活动。“绿道修好以后,我每天都会来跑步。”她表示,沿途的风景非常优美。熊猫绿道根据起伏的地势,在绿道的低洼处打造了一个小池塘,周边种植着杜鹃花、三角梅等植物。别致的绿色屏障,将喧嚣的马路和居民小区隔成动静两个空间。 规划近1.7万公里的天府绿道系统,勾连起遍布成都的散状水系、湿地、湖泊、林地,漫步浣花溪、途经杜甫草堂、抵达武侯祠……踏上绿道,不仅可以享受惬意的生态环境,更能慢慢体验成都深厚的历史韵味。 天府绿道作为成都的一大品牌异军突起,在城市钢筋水泥的野蛮生长中,弥合了发展过程的断裂,让个人体验和城市记忆以蒙太奇的形式重逢。对于沉睡已久的历史,它有着“点石成金”的魔力。 天府绿道的设计还借鉴了波士顿、新加坡等城市的优秀案例。这些地方的绿道,成为城市品牌,塑造了城市竞争力,是自然和人文的软实力。通过这种品牌,最终吸引了企业人才发展新经济。 目前,全市22个区(市)县已开工建设各级绿道近700公里。这些“绿色”不仅是城市生态氧吧,更是城市绿色发展的靓丽名片。“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正在徐徐打开。 有一种绿色在成都,正蝶变消费的新场景 天府绿道建设不是简单的增绿,而是以绿道为轴,全方位升级城市功能品质。绿道被赋予了生态保障、慢行交通、休闲游览、城乡统筹、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农业景观、应急避难等多重复合功能,每一种功能带来的都是一种新的消费场景。 比如旅游,绿道能承接一些旅游新玩法,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1月27日,“运动成都·健康绿道”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在天府绿道桂溪公园启动,揭开天府绿道系列赛事帷幕,“旅游+赛事”的模式成为体验式旅游的一大发展趋势。天府绿道运用新科技带来的视觉奇观和独特体验,也会给成都旅游增添附加值。 再比如文化创意,天府绿道沿线会设置各类文化设施,包括小型博物馆、艺术馆、雕塑、露天音乐广场等,它们将为市民提供文化展示、文化体验、科普教育等服务,它们将成为未来带动引领成都文化消费的重要载体和应用场景。 在智谷绿道儿童乐园一侧,一个圆形区域里立着7个蓝色圆柱,圆柱顶端一块小小的电子显示屏不停闪烁“Do you want to play?”(你想玩游戏吗),这是绿道智能互动系统——MEMO米莫游戏迷阵。据设计方成都陆道原乡公司副总经理冯云介绍,只要点击正中间那个圆柱上的按钮,就会出现5种游戏模式供选择。“这是一种创新的体育方式,不管成人还是幼儿都可以参与。” 冯云说。 人机智能互动游戏,创新的体育方式,绿道全线wifi覆盖,还有创客咖啡、创客沙龙……在号称成都“最智慧绿道”的智谷绿道上,这些富含科技感的场景处处可见。 据介绍,接下来,更多的城市智慧技术将会被引进天府绿道建设中,带来更多的便民福利。 不仅仅是天府绿道,《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草案)提出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其中“一心”就是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作为未来成都的“绿心”,它所产生的无限商机已经显现,必将成为成都市新的消费增长极。 有一种绿色在成都,正凝聚经济的新动能 天府绿道在建设之初就把产业发展充分考虑进去,将产业布于绿道周边,做到了“城景互动、景业互促”,成为助推产业发展的“绿色动脉”。 自从90后女孩儿冯丹来到位于天府新区智谷绿道附近的公司工作后,她的朋友圈也“绿”了起来。“熟悉的朋友会给我留言说‘你的工作环境简直太安逸了’,也有朋友会问我‘怎么天天都在度假’?”谈到自己的工作环境,冯丹的满意溢于言表。 智谷绿道作为天府绿道的一部分,已充分融入天府新区城市产业布局。它的使命不仅是呈现靓景,还有着多功能多层次的规划考量。“天府绿道走的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谷绿道承担着串联多功能产业组团的功能,将形成产业与文化、科技与生态相互融合的天府新区绿道系统空间布局。 天府绿道建设,将直接创造10万个以上就业岗位,辐射周边千亿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每年吸引上亿旅游人次。以锦江绿道为例,到2020年,结合治水理水,锦江将打造出6段可通航河道、7处中心码头的局部游船系统,丰富水上活动,每年将吸引上亿旅游人次,直接创造约30万个就业岗位。这组统计数据,足以说明绿道建设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以及对旅游、创新创业、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带动力。 这样高效的投入产出比在成都还有很多,天府新区先行先试全力推动以公园城市为主要形态特征的城市新区建设,300亿元的生态资金投入,撬动了6000亿元投资,这就是一笔生态价值的大账。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优美生态的向往就深深沁入成都人的心灵。在成都,城乡处处绿水青山的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 成都,把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相宜的城乡形态,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实施差异化空间发展战略,以“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精准导向,顺应人民优美生态需要,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提升人居环境竞争力,让绿色成为最优质资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