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下楼,走路不到五分钟就能到这里锻炼身体,又近又方便!”记者日前在周村区东陈村健身路径处采访时,正在健身器材上锻炼的石秀芸告诉记者说。据她介绍,以前她的锻炼方式是走路,沿着马路走,儿女很不放心。自从村内的健身器材安装后,家人便放心地支持她出门锻炼,身体也比以前好多了。 ” 与此同时,周村区人民公园里也是一幅热闹的健身景象:健身器材上,大爷大妈们蹬车、扭腰;苍松翠柏下,太极拳打得行云流水、功夫扇耍得有模有样;公园内的步道上,随处可听到“兄弟姐妹快走队”的动感音乐声,大家走了一圈又一圈……伴随着公园、健身步道的陆续落成,越来越多的市民走出家门,加强体育锻炼,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每每在公园看到一群群锻炼身体的人们,总觉得这才是一个城市应有的精气神儿。”市民朱女士感慨称。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进来,把快乐和健康带给更多的人,这就是体育运动带给人的无穷魅力。周村冬日清冷的早晨,就这样在运动中热闹起来,不少市民像朱女士一样,都对全区着力打造的“城乡10分钟健身圈”普遍赞许。 近年来,为满足市民健身需求的多样化,周村区不断加大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努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遗余力地建设体育公共设施和场所。在周村,无论是在公园、街心游园,还是在广场、社区、农村,都安装了大量健身器材供群众健身使用。群众出门不超过10分钟,就可以健身。“10分钟健身圈”正悄然形成。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城乡10分钟健身圈”正是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重点工作。区体管中心工作人员给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2017年区政府投资1.5亿元,实施正阳路提升改造工程,建设自行车绿道、健身步道、休闲健身广场等;投资1000万元升级改造周村区体育馆;投资1143万元,对4处农村学校、2处城区小学实施运动场地塑胶化提升改造工程项目,实现全区塑胶场地全覆盖,积极适应群众的健身需求。 为了能让广大群众随时都能“动起来”,周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新一轮《全民健身计(2016—2020年)》和我省颁布的《山东省全民健身条例》,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周村区完善社会体育组织体系,在体育总会全覆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区、镇、村三级体育总会组织,起到示范和纽带作用,在区老年体协成立党组织的基础上,在符合条件的体育协会中逐步建立党的组织,充分发挥协会党组织和党员在协会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共享幸福美好生活。”区体育总会姜浩告诉记者。 现如今,周村区村居健身工程已经实现全覆盖,大多数公园广场建设健身场地,配置健身器材,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健身的环境。“在现已开放的7所学校运动场的基础上,2018年继续将升级改造后的6所学校体育场向社会开放,不仅吸引大批市民使用,也进一步改善了群众健身环境。”区体育总会姜浩告诉记者,2017年相继完成了郭家村、爱国社区两个20万元的塑胶篮球场地建设,投入70余万元的拼装游泳池也在王村建成并交付使用。姜浩边说着,边带领记者走在一处新修的塑胶篮球场上,切实感受着体育健身为市民带来的实惠与便利。记者了解到,2018年年初,通过争取上级体育部门体彩公益金扶持政策,又为14个村、社区各配置了5件健身器材,为21个村、社区配置室内健身器材。 “做好全民健身保障和服务工作,还要积极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推广和普及新的体育健身项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不同年龄段城乡群众进行体质监测;组织建立由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员、体育教师等人员组成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指导群众科学健身;还要讲好群众身边的健身故事,让更多的人自觉参与到健身中来。”谈及全民健身工作,区体管中心副主任吴文飞如数家珍。 “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与体育供给还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比较突出。打造‘10分钟健身圈’,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百姓就近享受便捷的健身生活,既能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提高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又能提升城市品位,增添周村发展新活力。”谈及未来周村区的全民健身工作,区教体局党委委员、体管中心主任高锡军充满信心。(体育晨报 特约记者 芦媛 通讯员 赵林 肖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