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暖心深夜航班:上海医生30分钟紧急抢救避免返航,建议中老年乘客贴身备“小纸条” 大年初七(2月22日),一架从东京起飞的深夜航班上,有不少上班族要赶在凌晨飞回上海,按时回到岗位上开始工作。凌晨1时35分,起飞后不久,航班上突然发生了紧急医疗事件,广播称,有位独自出行的中年女乘客陷入晕迷,呼之不应。 怎么办?乘务组马上对这位女乘客采取贴身守护,机长密切监控这一紧急情况,并做好了如该乘客病情危重即刻返航的预案。 听到广播后,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宫颈科主任赵栋第一时间赶到这位女乘客身边施救。十几分钟后,乘客渐渐恢复意识;半小时后,乘客的血压、脉搏恢复了正常,一场“空中紧急抢救”划上完美句号。 深夜航班,中年女乘客浑身乏力出虚汗 上海航空公司FM836于22日凌晨从日本东京机场起飞,由于是深夜航班,许多机上乘客一上机就闭目休息。当天早上8点前就要赶到医院上班的赵栋和儿子坐在一起,他抓紧时间补觉,儿子却没有睡。 1时35分,乘务人员发现,一位独自乘机的中年女乘客表现出身体不舒服的状况。上海航空公司乘务长周恩惠上前询问后得知,乘客感觉胸闷气短、浑身乏力、出虚汗,并讲述自己没有心脏病史,但发生过心脏早搏的情况。“为此,我们将机舱内调低温度并不断与乘客对话,她虽然能够微微点头,却已说不出话来,我们尝试在其太阳穴处涂抹了凤油精。” 然而仅几分钟后,女乘客浑身出汗、脉搏虚弱、意识模糊,对于旁边的呼叫没有任何反应。见此情况,乘务长立刻通过广播寻找机内的医务工作者给予帮助。 上海医生赶来施救,有惊无险原是低血糖作怪 听到机舱内的广播,赵栋的儿子马上把父亲叫醒。从2005年起开始从医的赵栋虽是妇科医生,但他二话没说,立即赶到女乘客身边。简单评估后,他迅速给出专业判断,“是暂时性休克”。 1时45分,机上的应急医疗箱被打开,赵栋为女乘客测量了血压与脉搏,分别为81/70mmhg与70次/分钟,略低于正常值。他守着这位乘客,密切监控其生命体征,并与机组成员不断沟通。“如果乘客需要急救,我们20分钟内即可返航备降。”周恩惠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所幸过了几分钟,乘客意识逐渐恢复,“她慢慢地告诉我们,刚才听到有人在身边呼喊却无法回应。”赵栋询问其是否有糖尿病病史,得到否认答案后,建议她喝一点糖水,之后情况继续好转,航班无需返航。2时许,赵栋向机组人员建议,为女乘客调换至较宽敞的商务舱后,再次为乘客测量了血压、脉搏。看到指标正常后,他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旅行提示:中老年乘客独自乘机最好准备一张小纸条 据悉,这不是赵栋第一次在空中救人。“2014年,在上海飞往德国法兰克福的航班上,我响应机上广播,也参与了医疗救助,当时那位乘客突发心脏病。”他记忆犹新,“那次我乘坐的是汉莎航空,下飞机时,机组人员还送了我一瓶红酒。” 虽然这次有惊无险,但赵栋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未知乘客究竟是否患有疾病并亟待帮助时,任何一名医生都应该挺身而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是医者的天职。面对疾病,我们表现得专业和冷静,但其实每个医务工作者都有一颗善良奉献之心。”他说,这次深夜航班上的急救,也要给机组人员点赞,“在大家的配合下,抢救措施采取得很及时,正因为他们的积极照护与密切关注,这位女乘客在清醒才得以尽快恢复”。 周恩惠说,季节交替时节,曾有不少中老年乘客因旅途劳累、兴奋再加上深夜红眼航班休息不足,在机上出现各类身体症状。近年来,也有多次发生在空中的医疗紧急救援事件见诸报端,为此,赵栋向广大市民给出建议,“毕竟并非每次航班都恰巧有医务工作者同行,因此,乘客尤其是中老年乘客如果独自搭乘飞机,为预防意外情况,是否可以在外衣口袋里放一张小纸条,简单写明个人信息。”他提示,除了年龄、血型之外,最好要写明既往病史,如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腹主动脉瘤等,及食物药物过敏史。“这个小小的举动,有可能会发挥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