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因供奉佛骨舍利而举世闻名,是全世界佛教徒向往的圣地。 法门寺,原名阿育王寺,约始建于东汉,唐武德元年,高祖李渊赐名“法门寺”。在近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法门寺以其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地位、悠久而辉煌的发展历史,造就了博大精深的法门寺文化。 自1987年4月,考古工作者发现塔下地宫,四枚佛骨舍利和数千件珍宝赫然重光,法门寺因之名播神州、光耀世界。法门寺遗址与出土文物,是中华佛教文化和唐文化辉煌的精彩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开明开放精神、善于缔造文明的精彩体现,如今,新建成的合十舍利塔和佛光大道与法门宝塔相映生辉,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访源”“探根”,也成为世界各国游客的向往之地。 法门寺遗存及地宫出土的文物等级高、数量多、品种繁、保存完好,它们是唐代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生动体现。所出土的120多件(组)金银器皆为精品,堪为国之瑰宝,其中有两件鎏金银香囊,这原是为改善室内空气的熏香器皿,然而令人惊奇的是,银香囊内使用的平衡装置竟与现代航海、航空上的陀螺仪原理相同。无论香囊怎么倒置放立,内中香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内装的香料不会撒出来。这一原理与技术,欧洲直到17世纪才掌握,而我国早在8世纪前就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可见当时的科学技术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地宫文物中,唐僖宗所供奉的系列茶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等级最高、最为精美的系列茶具,它以设计精巧的造型、寓意深刻的图纹、古朴典雅的风韵,说明了中国唐代灿烂的茶文化成就和制造金银器具的工艺水平,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它印证了中国不仅是世界茶叶的发现地,也是世界茶文化、日本茶道的源头和发祥地。出土的秘色瓷造型精巧端庄,胎壁薄而均匀,特别是湖水般青绿色的瓷釉,玲珑如水,剔透似冰。它的出土揭开了国人千年来一直寻找的秘色瓷的神秘面纱,在我国陶瓷史考古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法门寺坐落于宝鸡扶风,不仅是因为宝鸡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摇篮,也由于这里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丝路明珠的法门寺见证了大唐时期我国经济文化繁荣及中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居世界之首,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博大胸怀和开放开明的优良传统。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就曾盛赞过法门寺地宫出土的20件美轮美奂的琉璃器。“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14年10月,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在法门寺成功召开,为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高僧大德及中外嘉宾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印象,让佛骨圣地宝鸡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了宝鸡风采。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有一种内家拳法,自诞生以来,始终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它,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太极拳。 在我市金台区北坡陵塬山腰上,有一座古建筑群,名曰“金台观”。它在元末明初形成规模,经明清两代不断修葺完善,逐渐形成坐北面南、前殿后洞、错落有致、东西对称的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窑洞式道观。观内主要建筑有玉皇阁、三霄洞、三丰洞、药王洞等,记载着三霄娘娘、药王孙思邈、张三丰、姜嫄氏等一心向民、普度众生的故事。除此之外,还建有三清殿、三官殿等八座大殿,可见道教文化当时已在金台观深有影响。金台观的荣盛,与一位著名的道教大师分不开,他就是武当派鼻祖张三丰。700多年前,道教宗师张三丰与这座道观结下了长达五六十年的不解之缘,他在这里感悟太极之道,创立了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对抗技击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太极拳,因拳术内外兼修、动静结合、刚柔并济而风靡世界,被后人奉为“太极宗师”;同时,这里也成就了“太极之源”的美名。至今,金台观内依然保存着张三丰的居所“三叠崖”、书法作品“瓜皮书”、餐具“翻耳瓦罐”、耕具“神锄定柱”,以及其亲手所植松柏,处处遗迹、件件遗物,都仿佛在向世人昭示着这里就是张三丰的第一道场、太极拳的创立之地。 如今,全新打造的金台观道教文化景区,延展丰富着古观的功能,使其更加富有魅力。由循道亭沿石阶信步而上至观门,迎面的亭台楼阁、粉墙朱门、雕梁画栋雄伟大气。夕阳西下,这些古建筑群罩在一片流光溢彩之中,使素有宝鸡八景之一的“金阁流霞”名不虚传。 张三丰所创立的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太极文化能代代相传,体现的就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可以说,在太极文化和太极拳的演进史上,宝鸡金台观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场场太极拳大赛在这里举办,显然它不仅仅是一场比赛,而是各地拳友沟通交流的平台,更是让太极文化深远传播的载体;同时,这也不单单是一次太极人的寻根之旅,还是宝鸡让太极走向世界的舞台,更是宝鸡通过太极走向世界的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