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儿童 > 德州“四点半学校”入选全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创新案例|看看全市怎么干的!

德州“四点半学校”入选全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创新案例|看看全市怎么干的!

时间:2018-02-07 14:35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日前,全国妇联开展了家书抵万金——现代家书家信征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家庭优秀案例征集、“让爱留守·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特别行动”创新案例征集三项活动,德州市创建“四点半学校”破解农村留守儿童监管“真空期”难题入选全国创新案例。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状态,特别是下午四点半放学后和周末,处于监管“真空期”的状况,我市探索建立了“四点半学校”,以社区为重点,以企业自建、培训机构合建等形式为补充,将课余后农村留守儿童归集起来统一照管、免费施教。

  创建“四点半学校”

  破解农村留守儿童

  监管“真空期”难题

  建立长效机制推广“四点半学校”

  我市是农业大市,现有农村留守儿童3.5万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状态,特别是下午四点半放学后和周末,处于监管“真空期”,游离在监护人的监护之外,没处去、没人管,安全没保障。

  民生痛点,就是党委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德州在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救助等方面积极探索,从2012年起试点建设“四点半学校”,2016年4月起在全市留守儿童聚集村(社区)推广普及。

  场所、资金、人员,是保障“四点半学校”发展和运转的关键。我市高起点、系统化,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从根源上建立起救助保护机制,实现了政府买单、百姓受益。全市留守儿童集中的村(社区)将利用村党支部、农村幸福院、文化大院、妇女儿童家园等现有场所,安排教室,配备桌椅、图书和适合儿童特点的文体、娱乐活动器材;选聘有爱心、教育经验的大学生村官、退休教师等担当辅导老师;采取志愿服务与补贴相结合的形式,由县、乡财政按照60%和40%的比例给常驻辅导员发放补贴,标准为每社区每月500元。

  同时,为了解决不少留守儿童因情感需求无法满足而产生人格缺陷和心理问题。“四点半学校”引入心理志愿者,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慰藉。在禹城市张庄社区“四点半学校”,心理咨询师房美英每周两次来给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她说:“经常摆沙盘、跳皮筋……通过游戏,让这些感情脆弱的孩子融入集体、感受关爱,不再孤单。”

  4224个社区建起“四点半学校”

  目前,全市“四点半学校”1256处,招募辅导员1285人,托管农村留守儿童16582人,覆盖4224个村(社区)的14100多个家庭,实现了家长放心、孩子开心、党委政府称心“一举三赢”,也成为基层党群工作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

  “四点半学校”切实解决留守儿童需求,避免了短期、“一阵风”式的关爱活动,使关爱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通过“四点半学校”的有效对接,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公益机构捐资助学,形成浓厚的社会关爱氛围。“‘四点半学校’解决了放学后孩子教育真空问题,给孩子安全、快乐的课余两个小时,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性格,为家长解了后顾之忧。 ”市妇联主席杨旭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