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同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山西农谷建设若干政策》,迅速回应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高标准建设山西农谷”的布局。政策的掷地有声让“两会”期间围绕“农谷”建设一口气提了7个建议的省人大代表、太谷县县长刘伟倍感振奋。“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新一年的航行已经起锚,最需要的就是加大动能,勇毅前行,而“含金量”饱满的政策和“行动力”强劲的落实就是对“农谷”建设最好的保驾护航。 2015年10月30日,楼阳生在太谷调研时提出要把太谷建成“农谷”,这是许多人第一次听到“农谷”这个新鲜的词语。两年多来,“山西农谷”从一个陌生的概念上升到省级战略,从完整的顶层设计到政令频出、有序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有了重大突破,农业的现代化有了具体的实践路径,建设“农谷”的共识和期待也从政府渐抵百姓心里……“一域可瞻全局,一事可察理念”,“山西农谷”集聚政策、科技、人才、资本,不仅要成为全省农业的研发高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而且要引领全省乡村振兴,其志向不可谓不宏远,其任务不可谓不艰巨。 让改革的靴子真正落地,拧紧责任螺丝是首要前提。2017年4月,山西农谷管委会揭牌,提出了“以国际视野审视、国家标准建设、省级战略推动”的要求。日常的工作推进中,“农谷”建设纵跨省、市、县多级部门,这就需要改革操盘手们具有先行先试的勇气,不推诿、不畏难、敢担当,打破旧的权力边界,勠力推进。目前,全国仅有山东黄河三角洲、陕西杨凌两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另外,还有湖北荆门这一个中国农谷,“山西农谷”的打造极具战略意义。各级干部唯有把责任扛在肩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站位,提高履责能力,方不辜负这个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 让改革的蓝图最终实现,牵住“牛鼻子”是关键。对于“农谷”建设来说,科技是核心,那人才就是一切的基础,是着力点和突破口。“农谷”为什么选择了太谷?不仅因为太谷是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拥有设施蔬菜、苗木花卉等主导产业,而且与境内驻有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果树所不无关系,在这些院所长年的科技辐射下,这里的农民基本四季不休,农科下乡,农民听课已成常态。但是,农业研发高地、科技创新高地这两大高地依然需要有大批的人才来支撑。用丰厚的条件引进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用灵活的机制体制激活本土人才,用各类培训培育大量职业技术农民,让科技人才从实验室覆盖到田间地头,如此才能最终保证“农谷”的科技“成色”十足,也才有可能挺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让改革的进程顺利推进,项目和金融是保障。2018年是我省确定的转型项目建设年,抓好项目的包装策划、招商引资、落地生根,同样是“农谷”建设中的要义。科技创新城、农民培训中心、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心、孟母养生健康城、番茄小镇、中医药小镇、阳邑小镇……一系列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框架虽然搭起来,吸引领军企业和产业支撑项目入驻仍然艰巨,营商环境、政府的观念和创新都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同时,运用市场化手段,建设投融资平台,以破解基础设施、科技研发等资金不足问题,也显得迫在眉睫。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太谷阳邑作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的家乡,正在积极筹备“三农”改革论坛的举办事宜,这对正在建设的“山西农谷”具有特殊意义。“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山西农谷”建设已走上快车道,扎实笃定,驰而不息,才可善作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