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位高手,是退休语文教师,今年已八十多岁了,他二十三岁时拜师学习太极拳,艺成之后又刻苦专研,到处访友拜师,每周末外出聚众练习推手;散打,家里的太极拳书籍从地上摞起来有一米多高,四十来岁时开场收徒,是地区小有名气的太极拳高手。但是几十年练下来进步不大,六十五岁时与一位二十来岁,练了不到三年的小姑娘推手,动辄就被人控制住。令人匪夷所思。 有次他教授学生作示范演练时,我在边上观摩。发现他演练时眼神与动作脱节,甚至呆滞不动,上下势衔接处这情况更加严重。说明他对拳架姿势的含义;上下势是怎样衔接的根本不明了,这就是他,练了几十年进步不大的原因。 有不少拳友抱怨练套路没用,不能用于实战。提倡打沙袋;抖大杆,练单式......等等,运用的招术却是其他拳术的(剽窃少林拳秘诀一书中。对剪手一势的解释。来解释手挥琵琶,就是典型的例子,用摔跤中的过背摔,解释陈氏的闪通背),其实就是不明了什么是太极拳,真正的太极拳一招就能置人于死地,现在练太极拳者多如牛毛。不过真正得到传授的却不多。知晓太极拳基本原理;实战运用方法,极少,为何这样说。太极拳产生于冷兵作战时代,以《易经》阴阳互变;阴阳互为其根的哲学思想为基本拳理。读过易经的太极拳高手有几个? 传统的杨氏太极拳套路里,为什么手挥琵琶是在搂膝柪步前面和后面;单鞭总是在掤捋挤按的后面,或在运手后面;翻身撇身锤总是在进步搬拦锤的前面;海底针的前面是搂膝柪步?......。如读过易经,明白洛书原理 ,就明白这些问题,那么你的太极拳拳艺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持之以恒练习,拳艺一定会不断地的提高,练太极拳时,怎样做到节节贯穿;势势相承,以及不能做到的后果,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 学太极拳当着着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起贯通,则太和元气终难问津”有多少练习者在练习时做到了? (广告) 温馨提示:《太极》微信公众号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您联系 |
上一篇:拳在精,不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