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儿童 > 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运动使人健康还能提高成绩

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运动使人健康还能提高成绩

时间:2018-01-31 13:25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  推荐每日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

­  《指南》主要参与者、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江帆教授介绍,《指南》的主要目标人群为健康的6至17岁儿童青少年,它充分参考了国际上28个指南,提出:儿童青少年每日应进行至少累计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和增强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动。

­  除身体活动之外,《指南》 还专门强调了公众容易忽视的久坐等问题,尤其强调了“久坐行为对健康的危害是独立于身体活动的”。也就是说,即使达到了每天推荐的60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久坐行为依然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  《指南》还特别建议,除了每天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儿童青少年每日看屏幕时间应限制在2小时内,在课间休息时必须适当活动。

­  现实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目前的身体活动水平远未达到这些推荐要求。在2016年的“全国中小学生体育健身效果调研”中,对全国32个省区市、近10万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中高强度运动时间和屏幕暴露时间不容乐观。

­  《指南》除了给出身体活动推荐量以外,经专家反复讨论,最终还在《指南》中确立了一些重要内容:非专业人员使用的身体活动强度的评价方法、身体活动与伤害关系、不同气候环境下身体活动建议,以及对儿童发病率较高的哮喘儿童的身体活动建议。

­  “身体活动和学业成绩难两全”?未必!

­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指南》中详细阐述了身体活动有益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提高的研究。

­  2009年,一项在上海市2200多名五年级学生中开展的调查发现,中等强度和低强度运动的频率均与学业成绩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其相关性在学习成绩较差的人群中比学习成绩较好的人群更大。

­  2014年,另一项在上海市17000多名小学生中开展的调查发现,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与儿童心理健康有独立的正相关关系:与每天参加1至2小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学生相比,活动时间低于1小时的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前者的1.37倍。

­  近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身体活动对学业成绩的促进作用,一项综合了26项研究数据的分析显示,增加课内外的身体活动,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尤其是数学和阅读技能。

­  为此,《指南》特别指出,希望公众能改变“身体活动和学业成绩难两全”的误区,提醒大家“牺牲身体活动时间去争取1小时的作业时间”,不仅牺牲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更不可能促进其学习成绩。

­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指南》编写专家组表示,希望这能给学生、家长、老师、儿科工作者等相关人士以参考,也希望由此能提升社会各界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关注。

­  “家庭层面更多地提供孩子身体活动的机会,学校层面开展更多身体活动的项目,学术层面更多开展针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研究,社区层面提供更多活动场所和竞赛活动,政府层面制定完善相关促进政策与举措,通过各界合力促进儿童青少年良好身体活动习惯的养成,全面提升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江帆说。

­  据介绍,《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完整版刊于《中国循证儿科杂志》,为便于大众获取,工作组还制定了指南简版及微信版指南,将通过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教委以及上海市体育局等官方网站及微信号向公众发布。

­  今后,工作小组还会对《指南》进行定期更新,及时补充更多该领域的研究证据,为孩子、家长和社会提供最新、最科学的建议。(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原标题:调查发现运动不仅让孩子更健康 还能提高学习成绩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