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为宜。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药膳巧妙地将中药和食物结合烹制成美味佳肴,其调理养生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药膳专家、中国药膳研究会常务理事侯永亮,分享他的药膳经。 嘉宾简介 侯永亮 出身中医世家,清宫廷“侯氏御医”第七代传人。 中国药膳研究会常务理事;高级烹饪师,中国首届、第二届及第三届药膳美食烹饪大赛金奖获得者。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专家分会常务理事;中华美食药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食疗养生师培训专家;中医治未病讲师团讲师;辽宁省铁岭市本草药膳养生研究所所长;辽宁省国人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关东“生态宝”系列酒创始人。 中国药膳研究会常务理事侯永亮 中国药膳研究会常务理事药膳大师侯永亮 中国药膳研究会常务理事、药膳大师侯永亮与主持人陆峥 把脉中医内涵潜心药膳 现年47岁的侯永亮,对药膳研究已有20多年,是国家级药膳评委、药膳专家、中国药膳研究会常务理事。工药膳、开饭店、创品牌、办学校、传文化,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药膳的由衷热爱和不懈追求。 破而后立 2001年,侯永亮参加首届全国药膳大赛,凭借独家配置的养生长寿酒、金刚大虾、秘制海参等一举夺魁,而后的第二届、第三届全国药膳大赛都摘得金牌。侯永亮的成名之路让人颇为羡慕。事实上,他的药膳历程并非一路坦途。如果不是机缘巧合下发现自己的烹饪天赋,加上对中医的执着,他可能就无缘于药膳。 侯永亮出生于吉林长春的一个小村庄,是中医世家、侯氏御医第七代传人,自小跟大伯学医。因为大伯行医一生清贫,家人不同意他再学医。1987年,在他21岁时,尝试初次创业便遭遇破产打击,无颜回乡,于是远走哈尔滨,投奔当地最富盛名的老字号北国饭店学习厨艺。 这段时间,他发现自己对烹饪悟性很高,加上自幼对中医的热爱,于是尝试着将中医与烹饪相结合,对药膳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后业余时间他自学营养学、中医药学,学习中药炮制和提取技术,还先后到广东、四川、北京等地取经,学习不同菜系做法,了解各地道地药材,初步形成自己的药膳理念,走上了药膳之路。 “侯氏药膳”成品牌 侯永亮独资开办第一家药膳饭店--康泰生饭店是在2000年。多年来他对药膳的不懈钻研,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早在几年他就成立了药膳养生研究所,研制出多道独具特色的药膳,饭店的开办使之有了推广平台。 他对药膳的痴迷和渴求在很多时候甚至不计成本做试验。有一次,为了品尝一种中药马舌头,险些中毒昏了过去。 每道药膳他都要亲自研制、多次尝试,有的经过几十遍甚至上百遍试验。每做完一道菜,经品尝口味不佳、配伍不完善的便扔掉重做,消耗的草药、原料不计其数。有计算得出,大约每道菜试验最少花费2000元。 凭借精湛的烹饪技术和独特的药膳理念,侯永亮打造出了独具一格的“侯氏药膳”。通过对东北菜、川菜、粤菜、宫廷菜等菜系的研究,创制出健肺养生鸭、长白山天麻鱼等系列药膳,成为饭店的招牌菜。许多人慕名来吃“侯氏药膳',就是冲着它的口感和食疗价值。 培养人才办学校 侯永亮独辟蹊径,凭借坚实的中医基础和精湛的厨艺功夫,打造出“侯氏药”膳品牌,在自己获得成功的同时他更致力于推广药膳理念、弘扬中医文化,回报社会。2002年底,经中国药膳研究会批准,他创立了东北地区惟一一家全日制药膳培训学校——辽宁生神州药膳培训中心,专门培养药膳专业技术人员。 在培训过程中,侯永亮一再告诫学生务必要切实领悟中医的内涵,才能做出真正的药膳。做好药膳有很大学问,需要中医学等多门学科相结合,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的烹饪方法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又养生保健的膳食,达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的功效。 而餐饮界内很多厨师门道驳杂,某些饭店推出的所谓药膳,其厨师甚至根本不懂中医理论,空有烹饪技巧,将中药和食材随意配伍,不仅没有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反而不利于身心健康,且价位虚高,极大地损害了药膳的形象。在他看来:“烹制药膳,需专业厨师。” 侯永亮不仅负责自己药膳学校的培训工作,还是国家“中医治未病”工程讲师团的专家。现今,他的弟子遍布全国各地,还有远渡重洋的,将中华药膳文化传播到海外。早几年前,他应亚洲有关国家邀请创立了培训机构,开设药膳餐厅,传播药膳文化,颇受认可。 中国药膳研究会常务理事、药膳大师侯永亮做客《CRI健康中国》 侯永亮与日本同行交流 药膳趣话 辨证施膳五行养生 “中医常讲辨证施治,讲求把握整体的情况下进行个体治疗。药膳同样也要辨证施膳,不仅要因人而异,也要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侯永亮举例,在我国东北和某些地区,人们冬天喜欢进食狗肉,在里面辨证地加入枸杞、仙灵、人参,强化了狗肉的补脾肾、添精血、壮阳等功效,但狗肉属于大温食品,一些阴虚火旺之人不宜食用。 药膳补益要因时而异,侯永亮倡导“五行养生”,四季确切地说分为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对应五行。他说,春天为木,以养肝为主,宜温补;夏天为火,以养心为主,宜清补;长夏为土,以养脾为主,宜淡补;秋天为金,以养肺为主,宜平补;冬天为水,以补肾为主,宜滋补。如冬天人们易患流感,为增强免疫力,在做菌类煲汤时,药膳中可用一些黄芪、麦冬、金银花和连翘,口感轻淡,具有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作用。 选材常见可分三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