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四季养生 > 节气养生 > 立秋养生 > 立秋雨水送清凉 真正的秋天还有点远(图)

立秋雨水送清凉 真正的秋天还有点远(图)

时间:2018-01-30 20:30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原标题:立秋雨水送清凉 真正的秋天还有点远(图)

漫画牛力

漫画牛力

○农谚

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立秋响雷,百日见霜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本报8月6日讯(记者 王也)7日,我们将迎来24节气之一的立秋,全省将有大范围降水。尽管雨水为大家送来清凉,但进入气象学定义的秋天一般得到9月。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今年的立秋在7日16时20分到来。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每候5天。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说的是立秋后头5天,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6到10天,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11到15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又称交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据省气象台最新气象信息显示,7日,立秋当天,全省多云转阴天,有小到中雨,忻州、太原、阳泉、晋中、临汾、长治、吕梁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受到降雨的影响,全省气温不会太高,最高温度在25℃左右。

尽管立秋将凉爽的天气带给大家,但并没有进入气象学定义的秋天。气象学上以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的开始。我省秋季一般从9月份开始。俗话说:“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以后气温仍然较高,大家还是要注意防暑降温。

立秋时节我省大秋作物大部分处于旺盛生长阶段,大部分农作物将由营养生长期过渡到生殖生长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水肥及农田管理要求较高。省气候中心专家建议,各地要加强大秋作物田间管理,降水较多地区要及时排涝降渍,降低土壤湿度,避免土壤过湿对农作物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棉花要及时整枝打杈,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蕾铃脱落;同时,各地要继续保持防汛抗旱两手抓,既要防范局部洪涝、冰雹、暴雨和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又要抓住时机进行库塘蓄水,确保作物后期用水。另外,土壤过湿有利于病虫害发生,所以要积极进行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

○民俗

立秋“摸秋”民俗中的“偷菜”游戏

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预示着收获。在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另外,不论朝廷还是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

山西晋南和晋东南地区,农村还有“摸秋”的民间习俗。平时,小孩子们是不允许到田地里“祸害”的,只有立秋的时候,孩子们可以进行“偷菜”的游戏,可以到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如果摸到葱,父母就认为这孩子长大后很聪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人们视“摸秋”为游戏,不作偷盗行为论处。不过,过了这一天,家长又要约束孩子,不准到田里拿人家的一枝一叶。

对于大人们来说立秋是忙碌的时节,有句俗语叫:“麦熟一晌午”,就是说立秋前后麦子转眼间就熟了需要收割,要防止突然下大雨、冰雹影响收成,因此农民也说:“龙口夺食”。这时农民有“四忙”,割、打、晒、藏。因此,很多农村都要成立互助组或变工队,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间,抢收已经成熟的庄稼。

收获粮食以后,将刚收的小麦磨成面,有的做成馍馍,有的做成饼,在立秋的时候全家人一起分享秋收的喜悦。

本报记者 王也

○养生

防秋愁抗秋燥科学秋冻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它标志着气候将逐渐由热转凉,人体内的阴阳代谢也开始呈现“阳消阴长”的态势。本期二十四节气养生栏目,本报特别邀请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博士、针灸科主任王杰来向大家传授立秋时节的养生要领。王主任认为:“立秋养生,无论在精神情志方面,还是饮食起居、运动锻炼方面,都要把握和遵循‘养收’的原则,主动培养乐观情绪,应对“秋愁”;多吃益胃生津的食物,对抗“秋燥”;合理增减衣物,科学“秋冻”。

立秋之后易生“秋愁”培养乐观情绪,增加户外活动

立秋之后,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会逐渐驱散这个夏天淤积在人们体内的暑热。但是,随着气温逐渐下降,白昼变短,夜晚变长,加上秋雨的光临,容易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忧郁、烦躁等“悲秋情绪”。

为什么人在秋季会产生“秋愁”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中的松果体能分泌“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使人意志消沉,闷闷不乐。立秋之后,人体每日接受光照时间逐渐减少,褪黑激素分泌相对增多,人的情绪就容易低沉消极。

于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曾讲到了对付“秋愁”的方法:那就是,“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上述经典说的主要意思是:秋天到了,首先要刻意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此外,还可以增加户外活动,多接受日光照射,例如,从事养花、钓鱼、登高望远等陶冶性情的活动,选择性地听一些娱乐解郁的乐曲,来排解心中的郁闷,使心情愉悦。

适度“秋冻”有益健康老人、孩子、慢性病患者不适宜

王主任介绍:《黄帝内经》中提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话的意思在于告诉大家,入秋后要早睡早起,这样可以使肺气得以舒展。”

民间有“春捂秋冻”的俗语,“秋冻”是秋季一种非常有益的养生方法。在初秋,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可以避免多穿衣服而产生的身热汗出,以及避免由此产生的汗液蒸发和阳气外泄。

而这里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秋冻”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当天气变化比较平缓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这样的“冻”是可以的。但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造成气温急剧下降时,如果不及时增衣保暖,不但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反而会引起感冒等常见疾病的发生。“此外,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秋冻’,”王主任强调,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孩子以及自身调节力差的人,如慢性病患者等人群,都不适宜秋冻。因为上述人群的身体抵抗力低下,身体遇寒后,会马上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气候干燥,易伤津液和脾胃多吃新鲜蔬果多补水

北方立秋后空气干燥,与之相对应,人体也会出现一系列“燥”的现象,比如:口舌及鼻咽干燥,甚至皮肤皲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