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式太极拳有什么特点? 中国各式太极拳有什么特点? 太极拳的发源地? 太极拳最能锻炼人的哪些方面? 太极近期有些门内弟子和网络学生提问:什么是松肩沉“死”?什么是松肘坠“死”?什么是松胸含“死”?什么是松颈顶“死”?什么是松腰塌“死”?什么是松胯沉“死”?什么是松膝屈“死”?什么是松脚踩“死”?以上所问的什么什么“死”,是动作过了给对应部位造成僵紧或滞硬的意思,想一想就知道了,人死了的肢体不是变僵变硬吗?太极拳是讲究阴阳变化的,说浅白一点,就是讲究虚实变换;僵紧或滞硬的沉“死”,怎能跟上虚实变换呢?松功的层次又怎能提高呢?如要所练部位沉不“死”或顶不“死”,就得追求练拳适中,就是恰到好处的意思。太极拳明师李光昭说:“‘中’实乃拳之法则。求中才能悟道;拳道即中道也”我认可这样的说法,练习太极拳求“中”较为重要。太极拳的“中”源自中庸的思想和道理,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适中。”谓中无定体,随时而在,即随时遇事,以求适中。这里面出现的许多“中”与太极拳关系十分密切,这个“中”不是“中间”的“中”,也不是“中正”的“中”,而是“中和”的“中”,也是“适中”的“中”,运作是“恰到好处”。如何掌握“适中”这个度,要靠自己的研练和揣摩。 松肩沉“死” “沉肩”的涵义为:练习时肩关节和肩胛骨放松、下沉。松肩之沉是一个不停运动的势态,沉到最后不动的定势已过了松沉,再不及时随着实际需要而换势变劲,就是谓之沉“死”。用意较重的使肩下沉会导致在向下抻拉之力的作用下颇感沉重与疲劳,这样很容易把松肩沉“死”;更甚者用拙力把肩关节和肩胛骨往下硬压,想松肩不成而变压肩,肩关节的下方向运动则受限,这样哪能使劲力较好的从脚底传到上肢啊?松肩相对来说,肩关节好松,肩胛骨难松,只有肩胛骨松开下沉之后,两手臂才能较好相通。 松肘坠“死” 松肘之坠也是一个不停运动的势态,沉到最后不动的定势已过了松沉,再不及时随着实际需要而换势变劲,也就是谓之松肘坠“死”。拳谚“肩松气到肘,肘沉气到手,手心空气到指梢”说的是沉肘所起的作用,有助于手和脚的上下贯通。“坠肘”之势是不论胳膊怎样运动,都要保持肘尖朝下并要外撑;换句话来说,就是肘窝拧裹向上的同时,肘尖下垂。倘若用拙力把肘往下硬压,把肘往外硬撑,那是不符合太极拳技术要求的练法。自然松沉又灵活的坠肘,才是真太极的坠肘。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肩与臂的连通,同时结合松腕舒指的使手臂形成柔中有弹、沉中有轻的劲力,初学者不妨在对练推手中体悟沉中轻的推法。恩师林墨根先生指出:“入门阶段的松则沉、沉则重、重则轻,其中的重则轻就有把沉藏起来变轻的意思。”操作是把往下松的坠肘与往上松的舒掌展指进行对拉松开,对拉松开的中心点在手掌心劳宫穴,以手掌心接触对方手臂的腕部和肘部,或黏随或粘连,具体练法与要领宜言传身教。 松胸含“死” 松胸之含也是一个不停运动的势态,松到最后不动的定势已过了恰到好处的含胸,再不及时随着实际需要而调整,也就是谓之含“死”。含胸有两个功效:第一是含胸可以使气不上浮,为了能使气向下沉,则必须含胸。第二是含胸动作对于两腿的起落和进退,有着较大的辅助作用。拳之谚语“腿之变化、运筹在胸”就是指含胸的作用。 在练含胸时,不可向内太凹陷,而是往下自然放松,两肩微向前一合就成了。倘若松胸内含不能有助于胸部随重力自动下沉(对于初学练者而言)或气沉丹田(对于进阶练者而言),两肩胛骨和双臂向前外展送显得有点僵紧,那就是把胸含“死”了的拳病。 松颈顶“死” 在初级阶段的虚领顶劲,是松肩坠肘、松腰塌胯的沉劲推动颈、头往上松而顶劲,从精准的时间上说,先有松肩坠肘、松腰塌胯的沉劲,后有虚灵顶劲,是沉劲推动了升而顶劲的对拔松开。对初学者而言,松开颈椎和周围肌肉往上顶,是虚领顶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松颈之顶也是虚领顶劲一个不停运动的势态,顶到最后不动的定势已过了轻灵往上的松顶,也就是谓之顶“死”,恰到好处的沉顶对拔松开才好。在练功习拳时注意不要单独的颈、头往上松,不必太刻意地头、颈往上拔,倘若这样练法则容易造成松颈顶“死”。所以说,伸脖子也好,头上领也好,都不是把沉、顶各自分开的一边升一边沉,而是沉中有升而顶,着重体悟颈、头松开往上领是松沉的反作用力推动的虚领顶劲。虚领顶劲的进阶练法是追求太极拳宗师在《太极拳说十要》文中说的那样:“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能空则灵,越空越灵,由下而上地以神贯顶,精神上提,这是较高层次的练法。 松腰塌“死” 欲练松腰和腰劲功夫,那就先知腰部;腰部位于人体两侧的中线软肋以下至髋骨以上和腰后命门穴及双腰隙周围,腰是人体神经中枢聚集之地,又是周身上下身体运动的关键,对全身的动作变化、重心调整与稳定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塌住腰有利于身体正直,气正沉降,同时力达四肢。松腰之塌不单是松开腰椎、尾闾骨向下塌落,腰部肌肉、命门以下区域整体也一起向下塌落,也是一个不停运动的势态;沉到最后不动的定势已过了松沉,再不及时随着实际需要而换势变劲,也就是谓之“死”。我在二十几年的教拳实践中得知:“填腰”练法的“塌死”概率比“命门后撑腰后突” 练法的“塌死”概率要低;另外松膝屈蹲不当也会影响松腰之塌“死”。倘若松腰塌“死”了,则转关不灵,既不能贯穿,也不能轻灵,失去了或减弱了腰的枢纽作用。练功习拳是靠身体的虚实来实现两肾的抽换的,身体的虚实转换则是靠腰部的运动来实现的,到真会用腰了,才会发现自己以前的练拳,全是人为做作,四肢主动太多,被动太少,未能由内到外,远不够自然。 松胯沉“死” 前腿落胯也好,后腿塌胯也好,实腿扣胯也好,后腿托胯也好,实腿虚腿开胯也好,胯之松沉和边沉边转也是一个不停运动的势态,沉到最后不动的定势已过了松沉,再不及时随着实际需要而换势变劲,也就是谓之胯已沉“死”或胯已扣“死”、胯已转“死”、胯已托 “死”。我在2016年第3期《中华武术》杂志发表的《杨氏太极拳115式大架的练法与技术内涵》文中说:第十二个练法是先松胯、再松腰、最后放松膝盖的下蹲。凡是下蹲动作,都要先松胯(腹股沟和臀部)、再松腰(腰椎和尾闾骨)、最后放松膝盖(吃劲于膝关节中后处)的下蹲,比如“海底针”中的过渡动作。又如“转身左蹬脚”、“转身右蹬脚” 中的过渡动作。再如“抽身下势”中的过渡动作。有徒弟和学生提问:为什么需要这样练法?因为常见的先松腰蹲下,有意无意的压住胯,老练家对此俗称“压死胯”。腰和胯是互根的,胯因此僵紧一是影响继续下蹲,二是影响松腰再下蹲。腰骨搁在臀部骨盆上,先松胯的下蹲,腰骨一点不受力,这样才有松腰可言。腰松了,胯也松,这是腰和胯的双赢。 115式大架中,有不少“扣胯提脚”、“松腰落胯”、“松腰塌胯”、“开胯圆裆”的动作。在练时注意的是:1、不要把胯扣“死”,能自然的带动脚跟、脚掌提起离地就行了。比如有些初学者练到“右分脚”拳式中的扣胯提脚这步,把左腿之胯扣得过“死”,造成了胯僵紧又腰滞硬,因此左脚单腿站得不够稳定也不够平衡。2、不要把胯落“死”,这样僵紧的前腿之胯会影响下盘动态的稳定和平衡;打拳是这样,守桩和推手也是一样。有些初学者对练守桩功法时,陪练者的推按劲力还没到自己身上就把胯落“死”了,自以为稳当呢!殊不知这样会影响下盘动态的稳定和平衡,明显使接劲和化劲跟不上。如是弓步守桩,对方劲力未到自己身上时的下盘势态,应是把前腿之胯落到三至四成就行了;当对方劲力穿肉入骨就及时尽量落胯下沉,把准备的六至七成落胯松沉用上。3、不要把胯塌“死”,这样僵紧的后腿之胯会影响下盘动态的稳定和平衡。如把胯塌“死”了,就不能及时转换身势的虚实,也影响了劲顺气和。在练时,当塌胯沉到脚跟就要及时顺着地面反座弹力站起调整虚实和变换拳势。4、不要把胯开“死”,对于初学者而言,胯平于膝高,则容易开“死”;胯低于膝更容易开“死”。在练开胯注意结合圆裆,倘若开胯影响了圆裆,则是不符合太极拳技术要求的“死”开胯。裆是指两大腿根之间以会阴穴为中心的骨盆底肌部(经络学认为任督二脉都是从会阴穴开始),圆裆的目的是为了让下盘符合力学的拱弧结构。老练家指出:裆贵圆、贵虚,不虚一定不圆。所以圆裆的练法将两胯松开,略成拱形,垂臀,双膝稍弯屈,并有膝部扣中展和松中挺的意思。 松膝屈“死” 松膝之屈也是一个不停运动的势态,弯屈到最后不动的定势跟不上松腰塌落和松胯下沉的空间需要,也就是谓之屈“死”。松膝的关键是劲力走阴面,具体到膝部就是劲力走膝腘。倘若劲力走阳面的膝盖,那么松膝就容易屈“死”。松膝不要练成消极死板的屈膝下蹲,而是要练成积极灵活的圆膝。松腰塌落多少,松胯下沉多少,松膝就跟随弯屈多少,屈膝蹲下的程度与松腰塌落、松胯下沉成正比例。对应松腰松胯来说,倘若膝部松少了,膝关节弯屈少了,就会由此有点顶住松腰不能完全落塌和松胯不能完全下沉;倘若膝部松多了,膝关节弯屈多了,就会由此造成膝部僵紧,也会阻碍松沉到脚底。 松脚踩“死” 松脚贴地也是一个不停运动的势态,沉到最后不动的定势已过了松沉,再不及时随着实际需要而换势变劲,就是谓之“死”。老练家说,沉到脚底若不及时转换虚实或顺着地面反座弹力松起来,就是踩死脚了。比如115式大架中的“左搂膝右拗步掌”,我在2014年第9期《武当》杂志发表的《杨氏太极拳115式大架的肩、腰、胯练习要点》文中说:练到第4步时应是“顺着松沉的身势,一边沉一边松腰松胯的往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带动左掌松肩垂手的搂膝、右掌沉肩坠肘的向前松。”“顺着松沉的身势”的下盘,身后是松腰塌胯的沉到右脚跟,身前是开胯圆裆的松到左脚底;“一边沉一边松腰松胯的往左转成左弓步”,其中是左脚由虚变实带动右脚由实变虚,就是说左脚承重四成逐渐变成七成,右脚承重六成逐渐变成三成。倘若右脚由实变虚滞后于左脚由虚变实不少,那就有可能变成双重的态势,谓之实脚踩死,由此影响下盘重心的稳定和平衡和虚实转换的灵活性。 最后在此指出:练习基本功和运用基本功行拳走架、推桩守桩、推手是有差别的。比如:在练扣胯功时要扣尽咬实,所以亦称咬胯功。打拳运用扣胯带动脚跟、脚掌提起离地时, 扣多深则宜适中。又如:在练托胯功时出于松沉和松柔功夫的需要,尾闾骨就尽量向前翘,腰要尽量顺势往后弹、往前弹,后腿胯根尽量脚撑拉伸。守桩对练时,尾闾骨向前翘多少,腰往后弹、往前弹多少,后腿胯根脚撑拉伸多少,都要恰到好处。尾闾骨向前翘多了,就会托“死”胯;腰往后弹多了,就会造成腰“死”,不利于接劲和变劲;腰往前弹多了,顺势发劲则可能失重或给对方带来借势採我的机会。再如:在练“小腹放到大腿上”的功法时,尽量松胸、松腰、气沉丹田、落胯,如把手掌放在腹股沟旁大腿处,就会有小腹下沉落在手掌的感觉,这是练松沉功夫的需要。打拳中“单鞭”转“提手上势”、“单鞭”转“云手”的开左胯带动脚内碾时,运用“小腹放到大腿上”就是为了提高左脚的沉稳,做到实处更实、虚处更虚,有利于下一步的扣胯带动右脚跟、脚掌提起离地。但不宜一定把小腹放到大腿上,因为这样容易沉“死”腰、胯、脚,所以打拳时有点“小腹放到大腿上”的意思,用得恰到好处,能较好的降低身体重心和沉到脚跟就行了。 修改补充于2017年8月3日 |
下一篇:做强太极文化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