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保健 > 寒天养生 暖字当头

寒天养生 暖字当头

时间:2018-01-28 05:29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大寒节气过后,青岛迎来了真正的“大寒”。中医认为,冬季寒气偏盛,寒邪易伤人,此时自然界阴盛阳衰,寒冷天气极易损伤人的心肾阳气。市立医院集团本部中医科主任兼西院区中医科学科负责人、首席专家张英羽提醒广大中老年市民,保暖是安稳过冬的首要大事,尤其是外出活动更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头部、背部和腹部的保暖,要适当吃一些具有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的食物。
/ 提醒 /
寒潮来袭谨防三类疾病
    寒潮来袭,中老年朋友易患哪些疾病呢?张英羽说,首先是心脑血管疾病。受到寒冷刺激,人体血管收缩,动脉平均压力升高,心肌需氧指数也相应增高,心肌缺氧现象加重,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便明显升高。天气寒冷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引发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血管适应性差,对寒冷刺激更敏感,尤其要注意保暖。
    其次要警惕呼吸道疾病。 “寒潮所致的寒冷天气使空气温度明显降低,人吸入干燥的冷空气后会刺激呼吸道粘膜,使粘膜血管收缩,局部出现贫血和营养障碍,使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减弱,净化防御机能降低,各种病原微生物容易乘虚而入,导致感染呼吸道疾病。”张英羽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寒冷刺激难以适应,如果没能及时添加衣服,导致抵抗力下降,会给不同类型的感冒病毒入侵以可乘之机。
    此外,关节痛也是典型的气象病。每当季节发生变化或气象要素剧烈变化时,不少中老年市民会感到关节异常疼痛,急性发作时关节局部红肿,伴有痛、热、无力、运动障碍等症状。
/ 措施 /       六招帮你健康过寒冬
    在寒冷天气条件下,中老年人应该如何养生?市立医院集团西院区中医科病区主任王晓伟总结了六大关键词,为中老年人支招。
    节制喜怒。 “冬季白天短而夜间长,寒冷的天气、呼啸的北风、频发的雾霾,常常影响人的心情,诱发失落、沮丧、抑郁等情绪。 ”王晓伟说,因此中老年市民要注意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节制喜怒,多听音乐,参加集体活动,积极乐观地面对寒冷的天气,尽量多晒太阳,接受“光合作用”,静心等待寒冬过去,迎接春天来到。
    早睡晚起。阳气可以推动人体五脏六腑的运作,是人体温暖的来源。阳气不足时人容易精神倦怠和怕冷。只有充足的睡眠才可以补充阳气的不足,让人有足够的体力去抵抗外来的寒冷和压力。王晓伟说,冬天宜早睡晚起,太阳出来之后再起床,不但可以避开清晨的寒冷,也可以减少因温差过大而造成血管急速收缩。
    护住胸腹背。当风寒侵入人体时,首当其冲的往往就是胸腹部。胸腹部受寒可能诱发胃肠疾病,甚至引发心脏病。中医认为背部是肾脉所居,感冒受风寒多从背部起始,所以保持背部温暖,不仅可防感冒,还可以防止旧病复发或加重。 “建议中老年人穿衣服要保暖、舒适,最好增添一件背心,晚上起床时应披衣防感冒。 ”王晓伟说。
    睡前泡脚。俗话说 “寒从脚起,冷从腿来”,脚又被称作是“第二心脏”。因此中老年人还要加强足部的保健。入睡前用热水泡泡脚,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睡眠质量,尤其是在冬季,对脚部的呵护就更加重要。王晓伟介绍,足浴过程中,通过不断搓揉刺激足部穴位,可滋补元气,壮腰强筋,延缓衰老。
    做事“慢半拍”。冬季万物蛰伏,人体也应顺应自然界的特点适当减少活动,以免扰动阳气。此时的锻炼要有节制,微微出汗就好。王晓伟建议,中老年市民可以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比如慢跑、踢毽子、打太极拳、散步等,起到舒展筋骨的目的即可。“中老年人一定要特别注意,不要过早出门锻炼,运动量以微出汗不湿衣为宜。有高血压、心血管基础疾病的老人更应该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透气,减少户外运动。 ”王晓伟说。
    冷水洗脸。中老年人在居室中应坚持用冷水洗脸,并用干洗法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冷水洗脸包括对脸部、手部和足部的冷水浴。将毛巾用冷水打湿后洗脸、手或足,然后将毛巾拧干再洗脸、手或足,直到这些部位局部发热。干洗法也称按摩法,即用双手作洗脸状,搓脸、梳头、摩颈、擦耳,反复几十次到上百次,直到头面发热为止。
/ 饮食 /   老人进补宜养心固肾补脾
    中医有“寒则温之”的原则,认为温性食物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能够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非常适合冬季食用。王晓伟表示,市民可以适当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食物,尤其补充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鸡肉等。此外,还应适当多吃一些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御风寒邪气的侵扰。
    “老年人饮食调养的重点应放在养心、固肾、补脾上,以温热性的食物为主。 ”王晓伟说,常用的食补佳品有羊肉、鸡肉、狗肉等,对阳虚的老人尤为适用。补气的食物有莲子、大枣、糯米、鸡肉等;补血的有猪肝、龙眼等;补阴的有木耳、芝麻、兔肉、鸭肉、龟肉等。
    红辣椒、红枣、红萝卜、樱桃、红色甜椒、红苹果等红色蔬果富含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对上皮组织和呼吸道黏膜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可提高预防感冒能力,是冬季的首选食物。此外,一些辛温食物如紫苏叶、生姜、青葱、洋葱、花椒、桂皮等,也对预防风寒感冒有显著的食疗功效。
    天气寒冷,有些人不想吃水果,以为多喝水也能解燥去火。其实,水果含有很多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橘子不仅口感酸甜,营养丰富,而且还有很多的药用价值。甘蔗也是冬季养生祛火的食疗佳品,可治疗因热病引起的伤津、心烦口渴、反胃呕吐,肺燥引发的咳嗽气喘。但甘蔗糖分高,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及血脂高者,要谨慎食用。另外,柚子具有健胃消食、化痰止咳等功效,柚子的维生素C含量高,可以预防感冒,美容肌肤。
专家支招
常按这四个穴位可“保暖”
    市立医院集团西院区中医科针灸理疗门诊主任肖丽表示,中老年市民经常按摩身体几个穴位,可以帮助身体“暖融融”。
    肚脐,是人体重要穴位——神阙穴。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将双手搓热放于肚脐,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按揉至发热,使腹部温暖,从而缓解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泄痢脱肛等症状。
    双耳,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季经常按摩双耳,不但能预防冻疮,还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拉耳垂、提耳尖、摩耳轮等。
    足三里,冬季常按揉足三里,可补中益气,让下肢温暖。当腿弯曲时,可以看到在膝关节外侧有一块高出皮肤的小骨头,这就是外膝眼,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便是足三里了。按摩时,一般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垂直用力,向下按压,缓缓揉动,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涌泉穴,俗话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人的脚上有一个“暖气”开关,就是涌泉穴,这是养生防病的要穴,尤其适合肾虚、怕冷、体乏、精神不振的老年人。肖丽建议中老年市民每天用双脚掌对搓,或用右手搓左脚,左手搓右脚,坚持按摩可使精力旺盛,体质增强,提高御寒能力。
本版撰稿 记者 黄飞 通讯员 谢小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