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女性 > 来自“女性主义”的声音

来自“女性主义”的声音

时间:2018-01-27 12:05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来自“女性主义”的声音

○罗婉

看多了和颜悦色的“心灵鸡汤”,如果你以为《温柔之歌》是一曲称颂柔美的人性赞歌,那就错了。很不幸,这个故事的开头就告诉了你这是个悲剧的结局。不得不说,相对于许多晦涩而艰深的法国小说,《温柔之歌》十分好读。就连许久已经不翻译法国小说的本书译者袁筱一也说,她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惊喜,没想到还能遇到故事性这么强,但不失为一本好小说的法国当代小说。《温柔之歌》一开头即制作了“保姆为何杀人”的悬念,全程的阅读节奏明快与紧凑,让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而易读的故事,却能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不寒而栗。保姆路易丝因为太在意自己的存在,担忧雇主家的两个孩子长大后自己会不被需要,在劝说主人再生一个孩子无果的情况下,将仇恨的杀意指向了两个无辜的孩子。从表象来讲,这一个杀人的逻辑很简单,简单得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但内在的因果必然,却总让人不禁发出欲言又止的一声叹惜。虽然蕾拉·斯利玛尼写的是巴黎的生活,但这个故事似乎还可以放置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就如同这个故事的灵感是来源于纽约一则真实的新闻一样,我们的身边也有类似保姆行凶事件的发生。

法国文学一直有着直面人性恶的勇气,从维庸的《绞刑犯谣曲》到巴塔耶的《文学与恶》,皆有探讨。然而,与其指责保姆路易丝内心深处的黑暗与暴力因子,倒不如回过头去探究那片滋养她内心的土壤,是何种模样?那里有着人性中最深不可测的孤独与无法与他人言说的冷寂,不仅路易丝如此,女主人米利亚姆也是如此。在和谐的家庭表象中,所有看似细微、构不成保姆杀人动机的日常细节,正是在生活一次次的重复与累积中,把故事推向了戏剧化的高潮。当发现路易斯将吃剩的鸡架骨还原,带有一丝恶作剧性质的挑衅时,米利亚姆虽然惊恐万分,却只是不动声色地将其收拾干净,是否有谁能料想到悲剧的结局?

2017年似乎是一个女性作家,甚至女性主义在文学创作里爆发的年份。《温柔之歌》无疑也是这支“娘子军”中突出的一支。作为龚古尔奖历史上最年轻的作家之一,蕾拉·斯利玛尼也曾在采访中坦称自己是女权主义的呼吁者。当然,除了涉及到女性的生存处境,这本书还对社会阶层、种族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小说的最后一幕虽然终结在路易丝准备杀人之时,但作者对于故事之外社会问题的探讨,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