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闻网运城频道讯 近日,湖南新化的一个四岁男童“社会范”视频广泛流传于网络。视频中男童跷着二郎腿,边嚼槟榔边抽烟,现场不断传出大人们的笑声,令网友们既感慨又无奈。据报道,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直由爷爷奶奶带,在爷爷的影响下,孩子潜移默化学会了“社会范”。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这种行为,向全社会敲响了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警钟! 由于农村家庭经济负担能力的弱小,家长只能被迫选择将孩子留守,留守的儿童多数又只能选择就近就读。由此,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就由就近的学校承担。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避免或减少此类事情发生,从学校角度,需要寻找切实可行的经验做法来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未成年人文明健康成长。运城市舜帝复旦示范小学把学校打造成家的做法,给了社会一条可借鉴推广的经验。 走进舜帝复旦示范小学校园,浓浓的德孝气息扑面而来,眼前的一条条以德治校的横幅标语,既是学校给自己的定位,也是学校给家长和社会的承诺。身旁的一幕幕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栏,脚下的一个个井盖手绘,教学楼上的一幅幅感动孝迹,无不向孩子们诠释“明德而好学,崇孝而力行”的校训。 在这所小学里,有60%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均来自学校附近的八个村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学校成了孩子们朝夕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无暇照顾子女,老师成了孩子们生活中依靠的“妈妈”;孩子们之间也成为了彼此互帮互助的“大手小手”。 舜帝复旦示范小学于2009年建校,是运城市盐湖区首家公办寄宿制小学。在这里就读的孩子们,家长们除了给孩子交少许的伙食费,其余包括住宿费在内的一切费用全部免费,由政府分担。 该校连续举办的七届最美孝心少年评选活动,171名孩子已经荣获“最美孝心少年”称号,他们的孝心事迹受到了学校和家长们的一致赞美。这些孩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校园、家庭、社会带来暖流,汇聚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学习、生活、运动、课外活动等只要有孩子们活动的场所,一定都有文化、文明、美德与知识的熏陶。在宿舍里,通过“大手牵小手”活动,高年级同学和低年级同学同住一个宿舍,高年级同学主动帮助低年级同学梳头发、叠被子、穿衣服,孩子们体会到了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一点一滴的善举积累成就伟大的人格,学校重视孩子们成长中的生活细节,鼓励孩子们把经历的每个小善举,小美德,都写下来贴在宿舍楼道的墙壁上,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每当夜晚,老师们会通过宿舍小喇叭,给孩子们讲睡前故事,6年里伴随着1001个故事入眠、在72张全家福背后写上每个月小心愿的孩子们,每晚都会做起香甜的梦。 餐厅的外墙壁被晒干的玉米、辣椒、蒜头、花生等作物装饰,这些都是学校里的孩子们从家乡带来的特色,每一种特色作物的下面都贴有孩子们手绘设计的作物简介报,这一幅幅作品是孩子们对知识和美德追求的生动外现。 该校设立的课外实践活动课程种类丰富多样,为孩子们提供了许多自主选择兴趣的机会。画脸谱、刻章、书法、绘画、缝纫、手工纸伞、民俗玩偶制作等,为孩子们的生活带来精彩无限;学校定期与附近的高校、文化产业园、科技公司合作,定期带孩子们走进文化实践殿堂,开阔科技视野。 六年的小学教育,孩子们学会了担当与感恩。孩子们会定期给父母写信,分享自己最近的快乐和烦恼,同时父母也会给孩子回信,表达对孩子的想念和期盼;孩子们每月会去一次敬老院,为老人带去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和节目,如今该校附近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已经把期待孩子们的到来作为最大的快乐。 留守儿童的生活幸福和思想健康,除了政府重视创造条件及学校培养教育外,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也是关键一环,只有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各方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留守儿童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实习生 胡洁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