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中国人性格气质的,莫过于太极拳了。作为七大拳系之一,太极拳至今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即继承传统的精髓又不断的推陈革新,赋予时代的烙印。特点 太极拳合技击与养生为一体,是一种意气运动。它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由内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在技击时,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太极拳由一系列螺旋缠绕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呈圆形。从外观上看,太极拳全部是划圆的动作,与其他拳派迥异其趣。 在行拳时,它要求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以内气催动外形,示柔缓于外,寓刚疾于内,沾手即发,以此体现出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独特技击风格。 在技击原则上,太极拳坚持重在防御,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太极拳高手们一般不主动进攻,而是防范周严,后发制人。他们多是等待对方进攻,一搭上手,即粘住不放,舍己从人,顺对方进击的方向,以弧形动作化开对方的劲力,借力打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特长。太极拳利用离心力原理,以腰脊为中轴,自己一切动作皆为内圈,而始终置敌于外圈。这样,即便内圈的动作慢些,仍可胜过外圈的“快”,易使对方失去重心。行拳者在舒缓潇洒的旋转之中,随时可以骤然发劲。 太极拳的发力多是弹抖之劲,称为“寸劲”,即在极短距离内,无须大幅度作势,即可将内劲发出。这是由意气引导,身体诸大关节高度谐调,而于刹那之间爆发出来的一种合力,其劲甚短,其发极速,其力冷脆,具有较大的威力。不少人以为太极拳动作迟缓,无法用于技击,其实是一种误解。 太极拳讲究以弱胜强,以慢胜快,以少胜多,以巧胜拙,最忌以拙力死拼滥打,最忌硬顶硬抗。它是一种蕴含着深奥哲理、充满了智慧的拳种,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中国对人生、对宇宙的悟解,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起源发展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多数意见认为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为陈王廷所创。陈王廷为明末清初人,原学家传武功。清军入关以后,陈五廷曾在登封玉带山参加反清武装斗争,事败后回归故里,隐成三十年,潜心研究武学,终于创编出独具一格的太极拳。 陈王廷之后,太极拳一直在陈氏族人中传授,人称“陈氏太极拳”。直到晚清时期,太极拳才开始外传,以北京为中心,衍化出杨、武、孙、吴四大流派。 杨氏太极拳始于杨福魁(字露禅,1799年-1871年)。杨福魁是河北永年人,早年家贫,被温县陈家沟某陈姓大户购为僮仆,得以到陈家沟,遇陈氏第十四代陈长兴(1771年-1853年),学艺十余年,技艺大成。杨福魁后来在北京屡挫名手,人称“杨无敌”,被推荐到王府授拳。当时,在王府学拳的多是王公贵族子弟,体质娇嫩,杨福魁便将陈氏太极拳中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了修改,使之不纵不跳,趋于简单柔和,又经福魁三子健侯、健侯之子兆清(字澄甫)的修改,就成了目前流行很广的杨氏太极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