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1月18日召开的2018年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民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为主线,民政事业实现全面发展。 贵州具体做了些什么? 2018年会怎么做?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全面建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贵州省民政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的五年,是民生兜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的五年。全面建成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受灾群众救助以及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和临时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8+1”社会救助体系,民生兜底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从2012年开始,贵州省建立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逐年提高城乡低保平均标准。2012年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为311元/月和1634元/年,分别提高到2018年的598元/月和3908元/年。同时,贵州省将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紧密连接,各县(市、区、特区)农村低保标准均超过扶贫标准。 目前,贵州省各地已普遍建立由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民政部门负责,发改、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创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移民一次性临时救助金政策,有效保障31.2万贫困移民基本生活。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与救急难工作机制的全面建立,更是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兜底安全网织密织牢。 2018年将这样做: 2018年,贵州省将在提升城乡低保标准的基础上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精准实施医疗救助慈善项目,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示范创建等活动,全面提升兜底保障工作。 养老服务体系全省覆盖 受家庭小型化和青壮年劳务输出的影响,贵州省早在2003年已迈入老龄化社会。城市空巢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比例急剧增加,城市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当前,贵州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554.2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59%,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有105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8.95%。 近年来,贵州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步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已经覆盖全省。同时,贵州省大力发展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社会力量运营的养老床位达2.39万张。社会力量运营养老服务机构211所,占养老服务机构总数的20.4%。新建农村幸福院192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3个,城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2018年将这样做: 2018年,贵州省将充分发挥生态、气候、旅游等优势,建设一批集休闲旅游、度假养生、康体养老于一体的综合养老项目,打造人民群众住得起、住得好的养老院。在“十三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基础上,我省确定了全省养老服务业发展总体思路“一个目标”“三大板块”“三大平台”。“三大板块”即“推进政府兜底保障养老、居家社区养老、社会化中高端养老服务协调发展,满足养老服务需求;“三大平台”即筹建“贵州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基金”投融资平台、“贵州养老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发展平台、“互联网+智慧养老”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通过“十三五”和“十四五”两个五年规划的努力,实现把贵州打造成全国养老基地和世界关注的养老市场这一目标。 救灾、优抚、公共服务百花齐放 去年,贵州省先后下拨中央和省级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5.79亿元,紧急转移安置13.97万人次,实施冬春救助350余万人次,完成6356户因灾倒损房屋重建任务,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3个,新开工建设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2个。享受抚恤补助优抚对象23.16万人,优抚对象优抚补助金标准实现五年连续增长。建成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站17587个,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95.5%和99.8%。 一个个暖心的政策,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2017年,贵州民政交上了一份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 2018年将这样做: 今年上半年,全省各地将全面出台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加快推进“民政云”、自然灾害综合信息和应急救助指挥平台建设。拥军优抚安置保障体系与民政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将得到加强。 原题为:《贵州全面建成困难群众保障机制,民生兜底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来源:贵州日报 记者:刘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