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儿童 > 儿童容易吞入的异物 十大杀手榜出炉

儿童容易吞入的异物 十大杀手榜出炉

时间:2018-01-21 07:15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儿童容易吞入的异物 十大杀手榜出炉

花生、硬币、纽扣、电池……婴幼儿总喜欢抓起身边的东西往嘴里塞,这是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但也可能是危及生命的诱因——其导致的死亡率在2~3%。

在郑州市儿童医院举行的首届儿童气道、食道异物展上,蜡笔、拉链头、围棋子、电池、发卡和硬币等从儿童体内取出的数百件异物摆放在一起,看上去触目惊心。

而另一个数字更令人感到不寒而栗: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大约有2000名儿童因吞入异物到郑州市儿童医院就诊。其中最为危险的气道异物病例中,该院2012年取出1100例,2013年取出1200例,2014年取出1315例,呈直线上升趋势。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发生在身边的几个儿童吞入异物案例吧:

案例一:红酒木塞藏肺内7年

一名8岁的小孩经常出现呼吸道感染,到医院打针后就好,可过了一段时间又反复发作。开始时家长并没在意,后来到郑州市儿童医院做检查时发现,小孩右下肺竟然有块儿软木塞。医生立即通过手术将其取出。而家长描述,这块儿木塞在小孩体内已近7年。

案例二:哥哥给弟喂花生险夺命

两岁的孩子看到刚满月的弟弟哭闹,便将自己吃的花生给他喂了两粒。第二天,小宝宝突然呼吸困难,口吐白沫,并出现呛奶现象。家人忙带小宝宝到郑州市儿童医院就诊。

确认是吞入异物后,郑州市儿童医院医生从小宝宝食道中下段取出两颗和食道直径相近的花生米。

案例三:为抢时间做手术不施麻醉

2011年某天,外地一名1岁大的孩子吞食了彩笔,卡在咽喉部位,造成呼吸困难。更要命的是,他们在赶往郑州市儿童医院的途中遭遇了高速路堵车。

郑州市儿童医院接到急诊电话后,急忙和高速交警联系,开辟绿色通道。即便如此,时间也耽误了不少,孩子被送进医院时已奄奄一息。为了抢夺时间,医生来不及实施麻醉就必须进行手术。所幸,孩子得到了及时治疗,保住了性命。

案例四:3岁儿童吞入纽扣电池致死

两年前,一名3岁的小孩不小心吞下了一粒纽扣电池,因发现较晚,在被送往郑州一家医院进行手术时,电池已经腐蚀了周围的器官。最终,年仅3岁的小孩没能走下手术台。

儿童吞入异物“十大杀手”出炉 花生居首

一件件看似离奇的事情,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血淋淋的事实。郑州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主任医师韩富根称,儿童吞入异物的情况一般分为三大类:气道异物、食道异物和胃肠道异物。其中,气道异物卡在喉管或支气管处最危险。

“这种情况需紧急治疗,情况严重的手术不能超过3分钟,否则小孩会因缺氧而失去生命。”韩富根说。

而气道异物病例的高发群体为2~5岁的儿童,占据就诊群体的90%以上,他们在吞入异物后大多都不会表达。

且气道异物相对集中的又是常见的食物,如不容易嚼碎的花生米、核桃和葵花籽儿、西瓜子等坚果,以及手边常见的物品,如硬币和纽扣等。

不过妈妈们可以根据这种情况来判断:异物进入气道后,孩子会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脸色发暗发紫等症状。

为了便于妈妈们做好防范,郑州市儿童医院根据以往案例,总结出儿童吞入异物“十大杀手”:儿童最常接触的花生和瓜子领衔“十大杀手”,占据第一和第二位;常见的硬币和笔头笔帽紧跟其后,排名第三、第四位;排在后面的则是鸡骨头和鱼刺等骨头,以及钮扣、拉链、吊坠、电池和发卡。

孩子吞入木塞或是在探索世界

“十大杀手”只是我们最常接触,且引发事故较多的异物,而其他的异物还有很多,用郑州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生姜岚的话来说:“取出的异物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

既然“杀手”这么多,我们的孩子是否可以躲避过去?遭遇“杀手”的孩子是否都是“熊孩子”呢?

还真不能这样理解。其实,吞下木塞和电池这样成人觉得难以下咽的物品,除了孩子们不知道它是否能吃外,更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有关。

几乎每个妈妈都会发现,孩子从四五个月大开始,便喜欢吮吸自己的小手。这实际上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他们通过用嘴巴来感知世界。这个过程也将持续到3岁左右,他们会不断抓取东西放到嘴里,通过嘴巴等身体器官来认识物体,寻求心理安慰,满足安全感。

再大一点的孩子,还会通过手和嘴巴来感受物体的软硬、味道和大小等,因此,他们常常会将一些明明不能吃的东西放进嘴里,从而造成吞咽下的后果。

两岁以上孩童可用海姆立克法

既然“杀机”重重,那么掌握一些急救措施就显得很有必要。

第一种方法:倒提法,适用于1岁以下婴幼儿。屈膝跪坐地上,抱起宝宝,将宝宝脸朝下,使其身体停靠在大人膝盖上,以单手用力拍宝宝两肩胛骨间拍背5次,再将婴儿翻正,在婴儿胸骨下半段,用食指及中指压胸5次。重复上述动作,以压力帮助宝宝咳出堵塞气管的异物,待呼吸畅通或孩子意识丧失时赶紧送医。

这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勿将婴儿双脚抓起倒吊从背部拍打,不仅无法排出异物,还可能造成颈椎受伤。

第二种方法:海姆立克法,适用于2岁以上的儿童。站在孩子背后,双手放于孩子肚脐和胸骨间,一手握拳,另一手包住拳头,双臂用力收紧,瞬间按压孩子胸部。持续几次按挤,直到气管阻塞解除。如果孩子意识不清醒,则可以让孩子平躺在地上,双手叠放,掌心对准孩子胸部正中线脐上部挤压。该动作一定不要按压剑突,容易造成骨折。

强行“进”“退”都不科学

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或许并不了解上述急救方法,看到孩子吞入异物后,病急乱医或存侥幸心理,想当然地采取一些方法,或者盲从网上的一些方法。韩富根提醒,如果处理方法不当,往往会使异物更深或造成并发症使病情恶化。

如,一些家长发现情况后,用手抠异物,可能会造成局部水肿、出血,加重呼吸困难;给小孩喝水可能会造成食物类的东西进一步膨胀,或使异物顺水进一步向下走;继续进食,则会使异物向下一个脏器“前进”,并导致异物和食物难以辨认;实施催吐则可能导致异物卡死。

“异物的种类、性质和大小不一样,处理的方法也不一样。”韩富根说,发现小孩吞入异物后,最好的办法应该是第一时间到医院进行检查,确定有没有异物或异物的位置。

最好的抢救方法是预防

像救火一样,处理儿童吞食异物的最好方法则是做好预防,不让儿童吞入异物,将“杀手”消灭在萌芽状态。

郑州市儿童医院专家总结,儿童吞入异物造成伤害的最重要原因是家长疏忽监管。“婴幼儿感知世界的一个方式就是吃,而他们不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韩富根说,因此,家长应该严加注意,做好预防。

不少家长或许感到委屈了:“杀手”很多,防不胜防啊!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