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一封父亲写给30岁女儿的信火了,这也再次将“剩女”带入公众讨论的热点。从网友“女孩儿到合适的年龄就应该嫁人,凑合凑合过也行,总比当‘剩女’强”的观点可以看出,社会对大龄未婚女性有很强的偏见。 “剩女”最初兴起于网络,首次出现于2006年,2007年正式被收录在教育局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中。释意为过了社会普遍认为的适婚年龄,但仍未结婚的女性。“剩女”一词出现伊始,便带有对女性鲜明的污名化倾向。“剩”,即被挑选后剩下的,没人要的,社会对“剩女”的普遍认识为因自身要求过高而被剩下的大龄未婚女性。 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可以发现,中国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上世纪90年代在22岁左右,21世纪初提高到24岁左右。类比与我国邻近的亚洲国家日本,从1975年,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4岁左右上升到28岁左右。再以美国为例,1970年,美国女性的平均未婚年龄为20岁左右,1988年时上升到23岁左右,到2009年,达到了26.5岁。 可以发现,中国女性结婚年龄的推迟并不是特殊现象。综合各种研究结论,其普遍适用性规律为: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初婚越晚;城镇未婚女性比例高于农村未婚女性;对外开放水平越高地区的女性,初婚年龄越晚。 对于“剩女”这种正常的规律,人们却将之污名化,这反映了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构建。农业社会中,男性普遍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男性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是延续家族的血脉,而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其人生意义在于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社会作为一个集体,其稳定和发展,需要处在集体内部的个人按照标准化的行动模式和思维模式投入社会生活。对集体化社会的服从,为个人的实现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但这样使个人的生命历程也与集体行动捆绑在一起。在社会所认为的应结婚的年龄未婚,这样的行动者被视为异类,但无法用法律或其他手段进行惩治,只能以道德指责、猜疑和歧视的形式体现。 中国遵循“百善孝为先”,作为子女一定要听从父母的旨意,到了一定年龄,要满足父母抱孙子的愿望。最致命的是,作为“剩女”的父母也需要服从集体的意志。当子女的行为不符合集体的预期,父母也将承受社会的道德指责、猜疑和歧视。相当于说,“剩女”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家庭,“剩女”从自己父母方面获得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重压,并且这个压力是无法逃脱,难以拒绝的。因此,每年春节,网络平台上才有“出租男友”的商品,还有很多人怕被父母逼婚不敢回家。 大龄未婚女性群体中的绝大部分成员都拥有高学历和高收入,这其实是社会进步的象征:追求人格的独立、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真正的爱情。“剩女”一词不会消失,我们应发扬它的正面意义,将它作为当代自由、独立女性的荣誉符号。 |
上一篇:女性排卵障碍如何预防
下一篇:QUEEN时尚女性圈的个人展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