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晶 上学的路有多远?风霜之间!近日,云南昭通市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一名留守儿童,因一张特殊的上学照而走红网络。他冒着寒冷上学,头发、眉毛被风霜凝冻,身后的同学对着他的“冰花”造型大笑……他站在教室里萌萌的样子,戳中了多少龙江人的泪点。是啊,彩云之南的南国尚有“冰花男孩”,在千里冰封的北国留守儿童求学路上的冰霜又多了几重呢?而另一则新闻让人们得到温暖与宽慰:在民政部统一部署的“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中,截至2017年12月,黑龙江排查出5.2万农村留守儿童,均设立档案,明确监护责任。(《黑龙江日报》1月14日) 人生多艰,但请你一定相信,你吃的苦将会点亮你未来的路。这是对包括“冰花男孩”在内、身处困境孩子的最美祝福。但留守儿童需要的,不仅仅是祝福,而是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建立一个长效的制度保障。与尽享父母“360度全方位”呵护的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往往不尽如人意,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很多,简单的爱心捐赠乃至大水漫堤式的救助,过于随机缺乏持续性,被事实证明并非治本之计、长久之策。 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对留守儿童的帮助,与对贫困群众扶贫一样,也需要精准。这个社会不缺少对留守儿童的爱,欠缺的是点对点的对接、心与心的慰藉。对留守儿童信息采集、设立档案,就是回答了“他是谁”“他在哪儿”“他的特点是什么”“他需要什么”等问题,这不仅为动态监管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社会各界的帮扶工作搭建了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信息平台。 当然,建立档案还仅仅是关爱留守儿童的一个起点。这个起点描述得越精准,望向未来的人生画像就越清晰;这个起点掌控得越扎实,越能激发孩子的成长后劲。建立档案要注重差异性、强调互动性,通过点滴的积累、持久的关注,让留守儿童的闪光点、成长点在档案里得到记录,在现实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那么由无数个点连成的延长线必将是一条“更上层楼”的人生轨迹。 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的档案虽是一个动态和开放的系统,但为保护孩子的人格考虑,在操作中还应注重维护他们的隐私。我们期待无数个“成长日记”以润物无声的力量穿花拂叶,直抵孩子们人生的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