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初冬的来临,由于受气温骤降等因素的影响,是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哮喘等疾病的高发期。对此,笔者提醒广大居民,做好初冬养生保健对安全度寒冬是十分重要的。
增减衣物要适度 当初冬来临时,不急于添加衣服可增强人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有益身心健康,适当地冻冻可增强皮肤的耐寒力。但立冬后气温降低,适时增减衣物是必要的,只是不可骤增骤减,这样可提高身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力。患有慢性疾病及年老体弱者,要格外注意保暖,避免外邪侵袭,阳气外泄,防旧病复发。
调整饮食补营养 进入冬季,由于气温骤降,人体需要补充足够的热量,因此冬季膳食的营养特点应该是:矿物质的摄取量应较平时需要略高一些。注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的补充和物性食品及豆制品的摄入,以满足优质蛋白质的需求。此外,蔬菜、水果和奶类的摄取量也需充足。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应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可选食:糙米、玉米、小麦、芝麻及豆类;生姜、韭菜、大蒜、萝卜、白菜、木耳等蔬菜;羊肉、牛肉、鸡肉、猪腰子及各种鱼类肉食;核桃、桂圆、栗子、等坚果。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冬季可常吃炖母鸡、瘦肉、蹄筋,常喝牛奶、豆浆等增强体质。
心境平和防抑郁 秋冬之交气温变化不定,冷暖交替,给人的生理、心理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是万物开始萧条,人们情感容易悲伤,如再遇上不顺心的事,极易诱发消沉的心绪。因此人们的情绪通常不太稳定,心情烦燥。临床中发现,秋冬季节也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易高发的季节。因此要注意精神调养,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内心宁静。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注意心理上的调适,正确把握自己,学会自行解脱,保持心情舒畅。可与亲朋好友到户外参加如郊游、登高等有意义的活动,以丰富生活的内容。
居室莫忘常通风 冬季气候干燥,容易导致口干咽燥,便秘等症,所以要注意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室内可养些花草,勤洒水,以调节室内湿度。冬季也要注意室内通风。由于冬天气温下降,不少家庭整日关门闭窗以保室内温度,这样做可能使室内污染严重,易患上呼吸道疾病以及头痛、头晕、恶心和胸闷等症状。因此,冬季也要经常开窗通气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不要在居室内吸烟、养鸟以减少污染,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厨房最好安装排风扇,使油烟及时排出室外。避免熬夜,每晚保证6到8小时的睡眠时间,使机体有较强的免疫力。
户外运动常坚持 秋冬之交是人们户外活动、锻炼和旅游的好季节。早晨做操、打拳、散步等适量的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坚持体育锻炼可增强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提高抗病能力。人们可根据自己身体的状况,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户外活动项目,身体好的可以爬山、钓鱼、郊游等,而身体较差的则可选择户外散步、打太极拳、气功等。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如青年人可以打球、爬山、游泳等,年老体弱者可以打拳、慢跑、散步、做操等。
经常沐浴护好肤 冬季人的皮肤水分蒸发加快,外露部分的皮肤会因缺水变得粗糙,弹性变小,严重者会产生皲裂。因此,要注意皮肤的日常护理,多吃泥鳅、花生、葡萄、甘蔗、芝麻、蜂蜜、梨等食物,能较好地滋润肌肤。冬季寒冷保持皮肤清洁对护肤尤为重要,最佳办法是常洗澡,淋浴时可在盆内放一些花露水,使浴后的皮肤清洁滑润。
需要注意的是冬季老年人洗澡不宜过勤,以免因皮肤干燥而发生皮肤瘙痒症。老年人的皮脂腺萎缩,洗澡不要用碱性肥皂,冬季气候干燥,再使用碱性肥皂容易使皮肤干燥脱屑,导致皮肤自身保护能力降低,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副主任医师 博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