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浩渺,相遇是缘。” “为我们的友谊干杯。” “美好的一天,从我的问候开始。” 当这些让人尬出一身鸡皮的文字,配以大红大绿外加闪光旋转特效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立刻就能识别出它们别具一格的气质。 我们称之为“中老年表情包”。 中老年表情为什么会长这样?又是如何凭借迷之审美,占领朋友圈的? 表情包是人类本能 表情包并不是什么新时代的事物,在最早的网络聊天里,你就能找到它最初的形态——颜文字。 :-D , :-(, :-P 。这种单纯由字母、标点符号或者数字组成的小人脸,是网络世界里最初的表情包,当手机还是黑白屏的时代,他们就出现在了人们的对话里。 后来,彩屏手机、触屏手机纷纷出现,表情包也从颜文字进化到了emoji,进而变成了如今的GIF动图。 在网络上聊天聊多了,自然就需要表情包——这并不是什么时尚,只是一种人类本能。 在我们沟通时,内容只是沟通要素之一,聊天的方法、动作带来的影响力比说什么更重要。就影响力来说,沟通的内容占7%,沟通的动作占55%,沟通的方法占38%。 而当我们在微信上打字对话时,双方既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也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和手势,自然会遗漏掉许多信息。 一句纯文字的“你在干嘛”,对象的情绪可以是很多种:质问的、好奇的、温柔的、小心翼翼的……尤其是对于不喜欢用“啊”、“呢”、“呀”的男性来说,纯文字背后的情绪更难猜。 而表情包的出现就能救场了,配合不同的emoji或动态表情,对方的情绪和意图就更加直观。 人类对表情包的需求如此旺盛,自从QQ出现自定义表情包功能起,各种自定义表情包层出不穷,这样的表情包热潮一直持续到了2016年——8.77亿QQ用户在2016年的聊天表情发送量已近3187亿次。 如今,表情包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黄色笑脸,猫咪、小人儿、明星、卡通形象,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出来的表情包——你甚至可以直接发送小黄图GIF。 然而有一种表情包,尽管制作粗糙、审美奇异,却依然能在一众卖萌猫咪和影视明星的动图中屹立不倒——那就是中老年表情包。 中老年表情包的存在,随时提醒着在互联网里上蹿下跳的年轻人们:这里不止是你们的世界。 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中47.1%的人都是30岁以上用户,23.1%都是40岁以上用户。40岁以上的网民群体还在逐年扩大,至少2016年就比2015年涨了0.8个百分点。70后的社交媒体用户群体也从2013年的6.6%上升到了2015年的11.7%。 显然,中老年人也开始成为各类聊天工具的强势用户,大量的中老年人开始使用微信、QQ进行及时通讯——就像在微信上给你打钱的你妈一样。 当大量的中老年人涌入QQ和微信,他们也带来了属于自己年代的表情包,比如你在一大早就能收到的问候表情——迎着太阳,鲜花绽开,公鸡打鸣,旁边还有闪闪的几个大字“早上好”。总是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和正能量。 微信表情团队负责人查文提到,当微信表情商店可以上传自定义表情后,有三类表情包深受欢迎,最多的是萌系表情,其次便是贱系表情和中老年表情包。 在我们看来俗之又俗的表情包在如今占据了半壁江山,和中老年人的勤于使用是分不开的。中老年人是发自内心地喜爱这样吉利又耀眼的表情包,毕竟他们可是接受过红色教育的一代。 闪闪红星向太阳 现在我们所说的中老年人主要是年龄50-65岁的人,他们出生于上个世纪50至60年代。 他们在童年里经历了五年计划、人民公社、大跃进,青少年则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些特殊的历史时期都对他们的审美有很大的影响。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宣传画就在抗日宣传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宣传画往往有很强烈的视觉刺激,有着夸张的画面形象和极具鼓动性的文字,很容易感染大众。 建国后,百废待兴,中国更是急需一种强有力的宣传手段凝聚民心、巩固政权,尤其当时国人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广播、电视等媒介也没有普及,宣传画这种成本低、普及率高的方式就成为了首选。 这类宣传画吸收了中国传统年画和苏联宣传画的艺术特征,往往色彩鲜明、华丽、喜庆,产生极强的视觉冲击。江苏省美协曾经就宣传画进行过意见调查,当时就有人要求宣传画在色彩上“红要红得发鲜,黄要黄得发光”,“主题要突出,人物要大些,鲜艳些”。 50、60年代,政治宣传画遍布中国的大街小巷,成为了那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宣传画数量激增,仅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58年至1959年两年间就印刷了1134万份宣传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