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84岁高龄的原中央保健局局长、被誉为“红墙医生”的王敏清,亲自在电脑键盘上修订了20多万字的《健康第一》第二版书稿,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讲述了他那过山车似的坎坷人生。尤其讲述了他“五进五出”中南海,先后给杨尚昆、邓小平、江青做保健医生;并给朱德、毛泽东、董必武、陈云、习仲勋、乌兰夫、谢觉哉、林彪、郭沫若、康生等二十几位领导人进行医疗服务;还曾参加了叶剑英、十世班禅、胡耀邦等领导人的病危抢救的传奇经历。书中介绍了徐特立等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他自己科学养生保健的经验和观点。由于内容生动、新颖和实用,所以该书一经问世,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欢迎,两万册的印数,很快即告售罄。 今年“五一”前夕,我们前往王敏清老位于北京的寓所拜访祝贺。铃响声应,王老步履稳健地前来给我们开门,一脸慈祥,依然如几年前相见时目光炯炯,腰杆笔挺,思维敏捷,一点儿也看不出他已是年届耄耋之年了。更让我们惊叹的是,客厅的书柜里,台面上和地上,摆满了书写有“人民公仆”、“百姓孺子牛”、“中国时代楷模”及“光彩人生耀中华”的红彤彤的奖状、亮闪闪的绥章和匾额,且都是近一年内所颁授。王老解释道:“这些年,我除了经常在北京参加一些活动外,每年还应邀到各地参加一二十次社会保健活动及养生保健讲座,得到了许多奖项。其中,我最看重的是‘人民公仆’、‘百姓孺子牛’这样的奖项,因为这本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扮演的角色!” 听了此番话语,顿时对王老充满了敬意。但是,王老毕竟是位八十又五的高龄老人,我们劝他应减少外出,多保重身体。他微笑着答道:“一个人活着干什么?首先应该是奉献社会,其次才是享受人生。我经常应邀参加社会活动,说明社会需要我的服务,也说明我还有社会价值。何况,我经常应邀参加社会活动,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接触中,深深感到眼睛明亮了,思想充实了,心灵纯洁了,生活情趣丰富了,心态年轻了,也延缓了衰老,这有多好!不过,我会量力而行的,今后多注意,请放心!”这是一位多么爽朗、听人劝的可爱老人啊!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位康寿老人的风采。王敏清老的传奇经历,它现身说法谈保健的经验和理念,是一部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并借鉴的宝典。 他亦属“官二代”,却没有承袭父业走仕途,而是选择了从医,做了一名“白衣天使” 按时下老百姓通俗的说法,王敏清亦属“官二代”。其父王世英,1924年参加革命,1925年在冯玉祥部队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四期学员。解放前受党中央委派,先后在上海、南京、天津等地从事情报、军运和统战工作,解放后任山西省委书记和省长、全国政协常委和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专职委员等职,是老一辈革命家之一。 王敏清1929年5月,出生在山西洪洞县一户贫农家庭。他出生不久,生母就因一场小病未能及时治疗而早逝,父亲又因遭被捕无力照顾他,他是由尚未成年的叔父抱着,乞讨东家大妈西家婶子的奶水和面糊糊存活的。 从五岁起,王敏清开始随父母在上海、天津等地生活,虽然经常搬家换姓名,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但也锻炼了小小年纪的王敏清机智勇敢和应变能力。 1938年春,9岁的王敏清随父母来到延安。其后的八年,虽然延安的生活异样艰苦,却是王敏清一生中最为无忧无虑的日子。在这里他完成了小学、中学学业,而且也夯实了他人生观的基石。延安那团结友爱、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的氛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传统教育,让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要勇于跟邪恶势力做斗争,乃至牺牲性命!但年轻单纯斗争经验不足的王敏清,他不知革命队伍中依然存在着特殊的斗争。他做梦也未曾想到,有着洪洞县耿直狭义性格的父亲,在延安做了两件“真金不怕火炼”“大老实人”(毛泽东对王世英的评语)的事:一件是,1938年毛泽东要与江青结婚,许多人反对,唯有江青的同乡康生赞同。王世英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知道江青的丑陋历史,便以知情人的身份,牵头联名写劝谏信。他还知道康生诬蔑、陷害无辜革命同志的许多事实,同样反复向党中央加以揭发,为此遭致江青和康生的怀恨在心,必欲除之而后快。但这是党内高层间极其保密的事情,纵然对自己最为宠爱的独生儿子,王世英始终守口如瓶,所以王敏清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渐渐长大的王敏清,开始考虑未来职业的选择了。他曾在延安看过京剧《打渔杀家》、《空城计》、《三打祝家庄》等,深深地被京剧的唱、念、做、打和服装、音乐等优美所打动,对京剧十分痴迷。但因幼时一次误食毒蘑菇,使声带受损而致发音不佳,只好放弃。王敏清的生母因腹部患毛囊炎羞于启齿硬扛着,导致细菌进入血液,恶变成败血症而病故;祖父因脑淤血英年早逝;后来的这位母亲,天资聪慧却因体弱多病才华难以施展。于是,王敏清从1947年起走上了从医之路,他要为大家解除身体上的病痛。 王敏清1946年入党,1947年春参军在北方大学医学院学医,1948年作为军医参加了解放临汾和太原的战役,1949年调入北平陆军总院内科做实习医生,1954年夏25岁由山西大学医学院(今山西医大)毕业后,调入北京医院做内科医生。由于他每天认真、努力、一丝不苟地做好本职工作,以负责任的态度服务好每一位求医问诊的病人,很快他成为了一名有好口碑的医生。1954年底调入中南海,使他的人生之旅发生了传奇变化,并在这期间让他经受到了过山车似的坎坷与严酷考验。 被誉为“红墙医生”,却经历“五进宫”,被江青“特召”做保健医生,又遭受13年的残酷打击与迫害 兴许因为王敏清是革命队伍里培养出来的好苗子,又加上他品学兼优,1954年底他被选派进中南海做中央首长的保健工作。主要负责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王稼祥、陈伯达等的保健工作,还兼做机动保健工作,如首长出差、中南海会议,北戴河休假,以及天安门活动的保健任务。这使王敏清熟悉了中南海保健工作的全局需要,也跟更多的首长有了接触。在见识到老一辈革命家高风亮节的同时,他也隐隐地感受到了高层领导并非铁板一块,这使他政治上具有了敏感性,对世事有了犀利的洞察力,这也使他深知自己是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的铁的纪律。1957年“反右”开始,中南海的保健医生全部调到北京医院参加运动。王敏清结束了“一进中南海”的经历。 1959年第二次调进中南海。这次他是被江青“特召”到身边当保健医生的。江青的难伺候、爱挑剔是出了名的。但对党内斗争仍“雾里看花”的王敏清来说,能为主席夫人服务,还能经常见到毛主席,感到是件无比荣光的事。1960年初,一次为江青体检抽血,在其他护士、医生感到难以做到一针见血的情况下,王敏清自信地稳步向前干起了护士的活,一针见血!江青一声未吭。但江青的难缠也使王敏清高度紧张,一向睡眠很好的他开始吃起安眠药。同时王敏清忽略了一个细节,康生曾多次登门到家看望父亲王世英,但是父亲对康生始终不冷不热。王敏清到江青身边工作后,一向不过问儿子工作的王世英,显得有些不安,叮嘱他小心做好本职工作。后来,王敏清实在看不惯江青的飞扬跋扈,独自放走了一位常受江青呵斥的小护士,结果江青以“声音太大,吵睡觉”为由,将王敏清赶出了中南海。当时,王敏清满腹委屈不明就里,直到“文革”才明白,“特召”是为笼络被大家誉为“党内海瑞”的王世英,想封住王世英的嘴,谁知刚正不阿的王世英不买康生、江青的帐,惹恼了他俩,那么,拿王敏清开刀,就不足为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