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健身 > 湖北:10举措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体育健身需求

湖北:10举措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体育健身需求

时间:2018-01-12 00:08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1日讯 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消息,《湖北省“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正式印发。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该规划涵盖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等8个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确定了81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具体来说,新建或改扩建县以上“三馆一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场)近150个。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08%和98.98%。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8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率提高到32%以上。

  在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方面,《规划》提出,该领域服务项目共10个,具体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送地方戏、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读书看报、少数民族文化服务、参观文化遗产、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全民健身服务。《规划》还将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群众体育等四项列为重点任务当中。

  以下为《湖北省“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全文。

湖北:10举措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体育健身需求

  湖北省“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结构转型的攻坚时期。全面落实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总体要求,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法制化,对于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基本服务权利,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效保障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依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编制,是我省“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是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本规划涵盖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等8个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确定了81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认真贯彻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大战略部署,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初步构建,48个重点任务全面完成,77个服务项目和基本标准全面落实,29个保障工程顺利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级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保障能力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政府主导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基本建立。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教育、就业、社保、卫生计生、文化、体育、残疾人等社会事业和民生支出比重提高到74.3%,省级财政对经济薄弱地区转移支付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实施义务教育免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等政策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10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7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到90%。

  ——公共劳动就业服务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突破400万人,2015年全省城乡就业人数3692万人。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2%,劳动保障监察和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结案率分别达到99%和95%。

  ——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健全。2015年末全省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分别达到1315万人和2214万人,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949万人和1022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十一五”末增加14.4%、44%、29.1%。

  ——基本社会服务取得新成效。“十二五”时期我省社会服务整体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2015年全省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生活救助、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孤儿养育、城乡困难群众基本殡葬服务、重点优抚对象集中供养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五保户供养实现自愿条件下的集中供养。

  ——卫生计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与2010年相比,全省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由3.26张增加到5.87张,医生数由1.62人增加至2.21人,人均预期寿命从75.86岁增长到76.5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8.16/10万下降到10.2/10万,婴儿死亡率从9.9‰下降到6.4‰。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不断完善,“单独两孩”生育政策平稳实施。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全省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增加廉租房8万套,公共租赁住房38.2万套,棚户区改造130.6万套,农村危房改造58万套,惠及城乡人民群众逾700万人。政府保障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初步建立。

  ——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十二五”期间,新建或改扩建县以上“三馆一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场)近150个。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08%和98.98%。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8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率提高到32%以上。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险保费补贴和基本医疗保障医疗康复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100%,学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率达到90%以上,残疾儿童救助达到6.2万人次,实现城镇残疾人新增就业5万人。残疾人小康进程加快推进。

  “十二五”以来,虽然我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应当看到,当前我省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基层设施不足,人才短缺,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强化公共资源投入保障,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快建成体现时代发展趋势、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主要原则。

  ——政府主导、统筹城乡。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健全财政保障机制,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薄弱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区域一体化。

  ——坚持公益、保障基本。始终坚持基本公共服务的公益性,科学制定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保障制度,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功能。

  ——健全机制、提高效率。改革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和投入方式,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丰富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形式,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立足省情和发展阶段实际,妥善处理好基本公共服务需要与可能、局部与全局、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合理确定发展目标,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同步。

  ——加强协同、合力推进。按照整合共享的思路,积极探索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各类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加快构建统分结合的建设、服务和管理体制,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建、合力推进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