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冰花男孩”的图片在微信朋友圈内引发关注。网友供图) 近日,“冰花男孩”王福满的图片在朋友圈引发热议。照片中,王福满的头发、眉毛、睫毛全部冻出冰花,他衣衫单薄,脸蛋冻得通红。王福满是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的学生,因为家里到学校有4.5公里,平日上学走路需要一个多小时,一场突然到来的大雪让他被冰花覆盖。 王福满的图片被媒体关注、网友转发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捐助纷至沓来,无论是爱心捐款还是冬衣、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的赠予,都直接改善了王福满的生活现状,网友们的爱心举动令人感动。 但是在感动过后,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深思,更需要相关部门跟进。 应当为王福满这样的留守儿童提供更贴心的教育保障。就近入学、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但是考虑到一些地区道路硬化水平不够、一些学子家庭住址偏僻、一些地区根本不方便车辆通行,短时间来要实现就近入学还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关照王福满这样的留守儿童,可以尝试着先从安排校车和新建校舍等手段着手。 首先是校车的管理和配套。在《云南省2016年校车安全管理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要点》中,我们发现云南获得使用许可的校车更多地分布在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可使用的符合规范的校车数量稀少,很难满足像王福满这样的留守儿童的个性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借助王福满引发社会关注的契机,去开展更为深入的调查,看能不能让王福满这样的孩子坐校车上下学,如果实施过程中有什么困难,被激发同情心的全国热心人士可以配合当地教育部门推动这项工作,送出力所及的帮助。 其次是学校宿舍的建设。一个好的教育机构,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既能为想回家住宿的学生提供校车服务,也能让想在学校住宿的学生提供校舍。虽然不是所有留守儿童都愿意在学校住宿,但是一个山区学校应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为留守儿童提供可以休憩的学校宿舍,避免学生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求学路上。如果能让山区学生保持更高效率的学习,更有助于他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关爱留守儿童,还需要更加专业的信息收集,当地的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定期开展家访,对那些求学确实存在困难的留守儿童的信息有足够的了解。在征得留守儿童家庭许可后,通过向上级报告或者其他正规手段来寻求社会的关注和帮扶。 冰花男孩的新闻出现后,全国网友的爱心捐赠纷至沓来,这个举动令人感动,但是同时也存在资源浪费的可能。试想一个留守儿童的新闻出现后,来自全国爱心人士赠与的冬衣等生活用品被送到冰花男孩的学校,极有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而冰花男孩和他的同学也如冰花男孩的父亲所说,“可能养成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同时,冰花男孩借助媒体关注得到了众人关怀,那些和冰花男孩有着相似上学困扰的其他留守儿童,却没有这份幸运得到帮扶与关注,那多么可惜。 我们应该珍惜这份被冰花男孩激发的心中善意,但是客观来说,这样的远距离帮扶,不够科学,效率不高,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心灵触动后,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推动更多偏远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乡镇干部、村主任和基层党员去开展入户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切实需要,更有针对性也更加科学地去为他们提供帮助,改善他们上学困难的情况。这样的帮扶机制更有效率,也能送去实实在在的温暖。(黄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