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其中,葛洪为这一时期神仙方术思想的代表人物,在道教理论、医药、养生等领域颇有建树,著有《抱朴子》《神仙传》《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在《抱朴子》内篇中,葛洪“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集中体现了葛洪的养生思想。葛洪的养生思想在中国道教史、医学史、科技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哲理,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尝试。葛洪继承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治未病”的预防养生理念,创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术,发展了道家黄老之学的养生观,重视个人心理健康的调节,还把儒家道德观中的伦理纲常纳入养生活动,从而建立起“心理—生理—社会”三位一体的养生思想体系。 关键词:葛洪;心理;道教;气功;神仙;朴子;伦理;草木之药;养生思想;道德 作者简介: 魏晋时期,玄学大兴,名士们无不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旨趣,谈老、庄、易谓之“三玄”,服五石散、炼金丹术、行导引法在文人群体中成为潮流。其中,葛洪为这一时期神仙方术思想的代表人物,在道教理论、医药、养生等领域颇有建树,著有《抱朴子》《神仙传》《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在《抱朴子》内篇中,葛洪“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集中体现了葛洪的养生思想。为了让其方术为人接受,葛洪系统阐述了各种养生方法,以证明修仙可期,从而达到“以术证道”之目的。葛洪的养生思想是其方术理论的基础,在中国哲学史及医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葛洪认为,人若想实现养生之目的,和谐、积极、健康的心态必不可缺,并将之视为养生的第一要务。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就无法获得长寿。葛洪提出了“笃志至信”、“能恬能静”和“存思守一”三大要求,通过这些手段的调节,形成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笃志至信”首先要坚定信心和信念。只有在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笃志勤求而获得成功,正所谓“夫求长生,修至道,诀在于志,不在于富贵也”,“其信道者,则勤而求学之”。 “能恬能静”是自我心理调节方法。葛洪主张以一种恬淡寡欲、顺应自然的平静心态来对待人生,为养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具体而言,无心,“否泰付之自然”;寡欲,“扫涤诱慕,收之以正”;齐物,“齐得失于一指”。 “存思守一”的自我超越之道,被葛洪视为养生的要诀。“存思守一”是一种内视和内观的方法,通过致虚守静、排遣意识干扰而体悟大道,在“虚极”、“静笃”这种凝神专注的状态中,把握天地万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有助于主体将身心调整到平和有序的良好状态,使自己的心理活动超越原有的思维定势向多维方向拓展,促使大脑中信息的释放沟通和排列组合,从而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发现和解决在常规状态下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葛洪看来,通过金丹、行气和导引等调养身体,是养生的重要手段。为何金丹可以使人长生?葛洪用经验比附的方法,通过对比草木之药与金丹的自然属性进行论证。草木之药烧之即灰,埋之即腐,煮之即烂;而金丹却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所以,服食草木之药只能使人延年,而服食金丹则可使人长寿,与天地相参。当然,以现代科学来审视,丹药之说虽然有化学知识的萌芽,但对养生实属无益。 行气又称为服气,人们往往把它与导引术结合进行,所以后人一般将两者相提并论。葛洪也主张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动静相生以达到养生的目的,用行气之法来减少气的损耗,增益人身之气,使气之存于身者绵绵不绝。人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故练气行气,“吐故纳新,以气长气”。葛洪倡导的行气方法是一种古老的气功。在气功锻炼中,尤其是在入静状态时,可使练功人体验到一种愉悦感,这种美好的情绪状态,以及在这种形态下的自我调适,会使失调的生理功能向着协调的方向发展,甚至能够修复病变。 葛洪的导引法是一种以锻炼形体为特征的养生术,与现代的体操相近似,属气功中的动功,是心理疗法与体育疗法的综合。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已逐渐证实人类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但是,目前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仍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直到今天还不为人们所重视。 在道德的修养方面,葛洪强调道德与养生密切相关,提出“积善成仙”的行为观和“赏善罚恶”的报应观,主张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与个人的德性修养不可或缺。葛洪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他又强调,欲成仙者必须积德行善,否则“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这就将养生与社会纲常、个体修养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方术思想具有了伦理道德的指向,表现出对个体德性品质及社会伦理秩序的关注,在养生修道的过程中,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葛洪的养生思想在中国道教史、医学史、科技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哲理,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尝试。葛洪继承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治未病”的预防养生理念,创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术,发展了道家黄老之学的养生观,重视个人心理健康的调节,还把儒家道德观中的伦理纲常纳入养生活动,从而建立起“心理—生理—社会”三位一体的养生思想体系。 |